田野又是青纱帐5.9

Green fields again

(1986)

创作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推行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这成为农民致富的必经之路。20世纪80年代,长影拍摄了一大批以扶贫致富为主题的农业片,比如《春归红楼》 (编剧阎丰乐, 导演薛彦东) 、《田野又是青纱帐》 (编剧李杰, 导演李前宽、 肖桂云)  、《 点燃朝霞的人 》 ( 编剧王东满、导演苏里) 、《相约在凤尾竹下》 (编剧盛曼姝、 贾力先、 甘昭沛,导演陈学洁、 周炜、王家乙) 和《流泪的红蜡烛》 (编剧张婷婷、刘灵,导演薛彦东) 等。这些影片都有着对于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带领农民扶贫致富的表现,影片中心人物不再局限于种粮、兴修水利, 而是大力发展多种副业经营,有的从事种植业,有的精于养殖业。这些人物的辛勤劳作使得农村副业的发展一片繁盛,在副业与个体商业和农业之间, 携手共进,将发家致富作为最高目标。“扶贫致富”的同时,决不能松懈对于党风的整顿,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初步整顿了党的工作作风,但“对党员的教育还进行得不普遍、不充分,十年内乱的流毒还没有肃清”因此,党员与群众关系、党员小组的工作作风也是农业题材影片重点表现的对象。[1][1]

同名话剧改编

《田野又是青纱帐》是根据作家李杰的同名话剧改编,该话剧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一等奖。然而座谈会上,许多同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田野又是青纱帐》人物众多,既无英雄,连一个正面人物也没有,是社会阴暗面的大展览。县长是落后的,改革是谁领导的?肯定的意见则是说:《田野又是青纱帐》是现实农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具有现实的冷峻性和历史的厚度;横断面写了现实,纵断面写了历史。手法新颖,以真实和人物取胜。作者像是把现实生活突然切了一刀,把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心态呈给人们看。大胆、泼辣、冷峻、启人思索;但是,担心能否让演出,演出后会不会引起麻烦?[2][2]

人们可以对《田野又是青纱帐》提出种种责难,却不大可能不感受到从全剧所幅射出来的焦灼感与理性批判的激情。在这贯串全剧的焦灼与惆怅中,凝结着作者对一个风云际会、鱼龙混杂的变革时代的冷静思考,寄寓着对回头四顾、艰难举步的乡亲们深深的厚爱与无限的惋惜,表现了当代文化意识与审美选择的自觉。李杰说,在《田》剧中,他“改变了观察生活的视角,思索青纱帐文化的深层结构。松嫩大地青纱帐起,绿葱葱无边无际,然而有谁想过创造这伟大景观的庄稼老小是怎样一代一代跟随着弯钩犁进入今天的文明时代吗?在青纱帐淹没的信息闭塞的阒寂的乡村,形成了怎样的文化意识?”正是把视线切入到历史的深处,把现实当作历史的必然延续,凝视松嫩大地庄稼老小一代一代的足印,思索信息闭塞的阒寂乡村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各种微波细浪,从青纱帐文化意识的现实形态,去摸索历史的脉搏与中国农民的脾性,其大景观的纵深透视,使全剧获得了一种逼视现实、穿越历史的恢宏气度。[3][3]

参考资料

  • [1] 杨阳.新时期长影农村题材影片的主题读解[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5).
  • [2] 李杰.一个剧本的诞生——《田野又是青纱帐》创作日记[J].戏剧报,1986,(09).
  • [3] 林克欢.文化自觉与文化心理——评《田野又是青纱帐》的得与失[J].文艺争鸣,19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