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女

Two virtuous women

(1987)

《贞女》的惨淡和黄建中的转型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回》和《贞女》相继票房失利,使黄健中成了所谓“票房毒药”。虽然这一次从创作高峰上突然跌落与前一次低谷不可同日而语,但对黄健中打击却更大,因而其苦闷也更甚。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黄健中的艺术观念及其艺术家立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和考验。[1][1]“1987年我拍完《贞女》之后,有两年没拍故事片。起因是对商业大潮的不适应,又不甘心把自己奉为终生理想的事业变为廉价迎合观众的东西。当时我觉得很徨,感到需要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1987年底到1989年我谢绝一切会议和社交活动,一头扎进了现实生活,同时也未停止过对电影艺术的思考。”[2][2]

黄健中拍女性题材电影的缘由

黄健中在影片题材选择上,经常表现出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聚焦于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伤害。谈及自己对女性题材电影的关注,他解释道,“拍女性题材作品,除了我自己的文化底蕴外,也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我9岁的时候参加了我们村里的妇女扫盲班,别看我那时候小,但我是老师,教她们识字。我家乡在闽南,那里都是妇女下地劳动。我小的时候,总是跟我婶婶、堂姐一起在田间劳动。小时候的那种生活场景对我的艺术创作很有影响。”[3][3]

 

参考资料

  • [1] 陈墨.浪漫与忧患——黄健中电影阅读札记[J].当代电影,2001,(05):56-65.
  • [2] 罗雪莹.“五十而不知天命”——导演黄健中访谈录[J].当代电影,1992,(01):69-76.
  • [3] 孟祥宁.黄健中想拍女性三部曲[N].中国艺术报,2003-12-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