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少年行7.4

(1995)

编剧卢刚谈创作

卢刚表示:“来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以后,我就一直琢磨着要将孙中山的少年生活经历搬上银幕。1993年,我编导完成故事片《万元惊梦》后,开始阅读《孙中山全传》《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等有关书籍,积累了基本素材。此时我正式向厂领导提出准备创作有关少年孙中山的电影剧本,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我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厂子窦春起的热情支持。但许多人疑问,孙中山的少年时代有吸引小观众的故事吗?对此我心中也不是太有底。”[2][2]

创作过程

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卢刚于1994年8月来到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采访,得到了中山市委宣传部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馆长萧润君特许卢刚住在馆内,卢刚每天阅读馆藏史料资料,向研究人员请教,踏着孙中山的足迹走进翠亨村的古街民宅,采访熟悉孙中山家史的老人,得知了少年孙中山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段时间,卢刚写了上万字的读书和采访笔记,渐渐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以孙中山童年到少年的命运变迁和求学经历为主线,开始了剧本写作。[3][3]

故事情节构建

写剧本时,卢刚把杨氏虔诚地参拜北帝设为全剧的开端;把孙文愤然毁坏北帝像设为全剧的高潮;而孙文完成这一转变的心路历程,便构成了全剧的主要情节线。在封建社会,神权史皇权在精神领域的延续,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皇权和麻痹人民的工具,对神权的怀疑和反抗是对皇权怀疑和反抗的开端。这样的描写,不但刻画了少年孙中山对饱受欺凌却又麻木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少年孙中山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做了必要的铺垫。

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环境和文化土壤,要描写好少年孙中山,就要展示翠亨村独特的乡民民俗和地域文化,并将其和人物命运水乳交融,才能刻画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卢刚从史料上读到少年孙文智擒强盗的故事,这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勇敢和匡扶正义的精神,但故事过于单薄,不能照搬到剧本中。于是,我将这个真实的故事加工提炼,深入发掘其社会内涵,把强盗一家设计成了全片重要的贯穿人物。[4][4]


参考资料

  • [2] 卢刚.探寻孙中山少年时代的足迹——回忆故事片《孙文少年行》的创作历程[[J].影博·影响,2016,(7).
  • [3] 卢刚.探寻孙中山少年时代的足迹——回忆故事片《孙文少年行》的创作历程[J].影博·影响,2016,(7).
  • [4] 卢刚.探寻孙中山少年时代的足迹——回忆故事片《孙文少年行》的创作历程[J].影博·影响,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