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港湾

Burning Harbour

(1997)

导演访谈 1 .这部影片充满了阳刚之气。有人说,这是一部 写男人的电影。但也不尽然,也写了3 个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女性,编剧力求把她们的命运与男人糅在一起。徐美丽、郑玲、静川美子,各有其貌,在剧中都基本站住了。如把她们的存在仅当作男人的陪衬、点缀,那就错了。   写男人,未必就有阳刚之气,但这部影片,把所有的人物置于“死亡湾”的特定环境中,在生与死的搏杀中去展示他们的性格魅力,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各自都散发出一种男性特有的美。   主人公洪达船长,剧本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天生的英雄,他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但长年漂零四海的海员生活,铸成了他特有的豁达的胸怀,他的宽厚、善良、正直,深为船员爱戴。他不仅是“玛丽大婶”号一船之长,更是船员的兄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这场殊死的搏杀中,最终成了众望所归的暴动首领,其过程写得丝丝入扣,真实可信。又如耿淼的剽悍,关雄的刚毅,梅森的沉稳,伊文思的“童心”,繁高的纯情以及何伟力的懦弱,顾云卿的卑微……构成了一幅特有的“男人群像图”。   2 、这部影片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对立面人物较性格化、个性化。这在国内的同类题材中也是鲜见的。剧中的三个主要日军军官形象都没有常见的脸谱化、概念化的倾向。其中,对佐藤的塑造,尤为突出。   佐藤是个文人,战争把他推上了刽子手地位,在他身上,充满了人性与反人性的激烈冲突。他的文人气质与黑寿凶残的本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他的骨髓里一旦渗透了军国主义的毒汁,同样变得不能自拔。又如大井正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如父辈一般“关怀”佐藤,刹那间,又毒死佐藤的恋人,把这个表面斯文的军国主义分子揭示得入木三分。黑寿的傲慢、专横、贪婪、凶残则是另一种艺术典型。   3 、这部影片令我动心的第三点是它的独特视角。国内描写抗日战争的影片不少,但描写香港人民抗日的影片也许是第一次。香港人民与内地人民一样,有着不可辱、不可欺的民族精神,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带有鲜明的特殊性。   据考证,影片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香港杂志上也曾有百把字的记载。我们去香港南丫岛看景,也确实看到了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神风洞”,也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搞的军事工程,但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全是艺术虚构的。   描写战争中的“生与死”是众多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   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正面描写战争更具残酷性,更有火药味。   影片围绕着建造一座自杀潜艇的掩蔽工程展开故事情节——日本军国主义为了作垂死的挣扎,将沦陷时期的香港南丫岛变成了死亡岛,将秀丽的索罟湾变成了死亡湾,蒙在鼓里的劳工们不仅在日寇刺刀和皮鞭的驱赶下经受苦役的煎熬,还将一个个成为工程的殉葬品。人类对生命的渴求,对人性的刻画,成为贯穿这部影片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