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尺8.4

Mei Jian Chi

(1991)

故事来源

该美术片为木偶动画片,改编自“眉间尺为双亲报仇”的历史传说,传为春秋著名铸剑工匠干将、莫邪之子,名赤,因眉距广尺得名眉间尺。父为楚王铸剑而失命,遂立志复仇,以头贿客,代击楚王。事迹载于《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赵晔)、《列异传》(魏曹丕)、《搜神记》(晋干宝)[1][1],内容大同小异,鲁迅以此为蓝本创作小说《铸剑》(初名为《眉间尺》)。

创作背景

1988 年的水墨动画《山水情》之后,美影厂大批原动画作者南下,他们的目的地是深圳,那里有两家动画代工公司,美资的太平洋动画和港资的翡翠动画。凌纾执导的《眉间尺》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门窗一下打开,所有人都看到日本、美国做得那么好,眼花缭乱,我们好像一下子被‘生吞活剥’了”。

凌纾提出想要制作一部实验风格的动画,不止为儿童,成年人也愿意观看。最初的设想中,眉间尺的角色是古墓中陪葬用的陶俑,让它们像木偶一样动起来,演绎一个古代复仇故事。最初计划的片长约为“四本半”(45 分钟),开拍前夕收到消息,中影公司只收“三本以内”的木偶片,凌纾只能修改压缩,最终《眉间尺》的长度是 27 分钟。又因收购截止日期紧迫,制作再度调整,陶俑没有时间做,只能改回普通的木偶。

尽管凌纾希望它是一部给成年人看的动画,但鲁迅《铸剑》故事中,三颗头颅在鼎中缠斗的过程还是没有直接拍出。在当年,考虑到儿童观众,凌纾对结尾的处理是一个爆炸的鼎,使用了正负片交错。“最后总算是完成了,但和我原先的实验要求相差太远”,“这个实验短片后来虽然获了奖,但只能说是看到了一些实验的苗头,真心遗憾没能做得更好。”[2][2]

配音配乐

凌纾邀请来郑方制作配乐,后者同样跃跃欲试,使用了很多古代乐器。“当时录音不像现在,有电子琴、合成器、混音,那时候只有硬碰硬的大乐队”。他们在电影技术厂租下了一间录音棚,现场录制,一旦有人出错就需要从头再来,必须“一遍过”。“当时有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出错了三次,大家都气坏了。配音过程还留了个“笑话”,“干将莫邪”的“邪”被读成了 xié。凌纾当时请来资深的配音导演,放心交由他主持录制人物对白。“他们在里面录,我也没盯着看,站在外面抽烟,录好了也没复查。一直到混录阶段,把对白、画面、音乐、效果、字幕五条片子混在一起做成最终的完成片准备送审时,我才意识到有了大麻烦。”推翻重做的代价包括时间线、经济账,还有人心。“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电脑,可以不断修正。所以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直到今天每次遇到那个‘邪’,凌纾还是觉得“提心吊胆”。[2][2]

拍摄技法

“当年什么都没有,得来不易,只能靠自己研究,不像今天,好像一切都能得到,付费就行。”凌纾执导《眉间尺》对摄影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没有圆形轨道的情况下完成一个 360 度的旋转镜头?他让镜头固定,布景围绕镜头转了起来。他还想打破传统木偶片“大平光、亮堂堂”的用灯习惯,通过顶光、侧光和侧逆光来营造一种凝重的氛围。凌纾和摄影师朱丁光改造了灯,改造的方式很“笨”,用纸把灯遮起来,只留一小条缝。但拍摄时需要控制时间,及时更换纸,不然很快就烧起来,甚至会引发火灾。[2][2]


参考资料

  • [1] 百度百科.眉间尺[EB/OL].
  • [2] 搜狐(好奇心日报).《大闹天宫》和《阿凡提》都成了回忆,这里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过去发生的事[EB/OL].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