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7.5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1981)

黄蜀芹谈获得《当代人》拍摄机会

《当代人》是黄蜀芹真正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影片,在此之前,黄蜀芹在上影厂给谢晋做过两次副导演。《当代人》是潇湘厂的片子,不是上影厂的片子,潇湘厂的创作力量不够,就来向上影厂借人,老厂长徐桑楚就推荐了黄蜀芹。当时徐桑楚说,“让谁去好呢?一线导演不能去,自己的片子都拍不完,就让年轻人去吧。但又要找一个比较成熟,能独立工作的。这样一举两得:既帮兄弟厂解决了困难,又为本厂培养了新生力量,何乐而不为。”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黄蜀芹。

黄蜀芹对这个机会视若珍宝,她说:“那时候只要有戏拍就好,管它什么呢。心里着急,巴不得有戏拍。已经浪费了很长时间,不想再浪费了。拍这个戏的时候是大热天,在广西柳州,热得要命,我都晕倒过三次。”面对这样的独立拍片机会,黄蜀芹又兴奋又紧张,“我高兴,但也挺哆嗦的,万一弄不好怎么办?怕拍砸了。这东西不好弄,但我又能怎么样,总比没戏拍强。”虽然这部戏的概念并不是黄蜀芹最喜欢的那种,但是她还是和团队完成了这部影片的拍摄。[1][1]

黄蜀芹的剧本改编策略

《当代人》的文学剧本初到黄蜀芹手中时,黄蜀芹就思考应当把它拍成什么样子,她认为不能把影片拍成一部图解政策的电影,而是觉得应当表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性格,应当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横断面,从而获得一种鲜明的时代感。所以电影的画面里全部用实景、外景拍摄,从而流露出来自然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感情,令影片从始至终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为了不走进简单化的窠臼,黄蜀芹导演对《当代人》的文学剧本结尾进行了改动,“我思考着影片的结尾,也就是如何将蔡明形象最后完成。对于原剧本的大团圆结尾我感到过于简单化了。李保本被撤职,被王开济教训一顿;刘雨芳被宜布退休;徐艳并未真被调走;蔡明坐到了厂长的皮转椅上,万事如意。这样结束,大大冲淡了前面的好些戏,譬如蔡明初拿到手令时的得意,受挫后的苦恼,放何青莲回家时的激动,在制度条文前又傻了眼等等。如果这些戏使观众想到昨天、前天他们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人和事,那么,结尾就应当让观众联想到今天、明天可能发生的事。现实生活在发展,人物在作品中刚刚闯出一点路子,他的前景也还在发展之中,用万事大吉这种静止的结尾显然是不真实的。自然,像某些小说那样,用改革派完全受挫折的结尾也不合适,同样显得虚假。因为现实生活未必如此。况且我想塑造的蔡明是个有能力取胜的人,他不是个懦弱书生,而是个有社会能量、一个站得住脚的人。我与演员们一起想了几个方案,最后确定了现在的处理。”[2][2]

参考资料

  • [1] 黄蜀芹(郑大圣),石川,原文泰..华年与碎影——黄蜀芹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3,(05):39-44.
  • [2] 黄蜀芹.努力捕捉时代的脉搏——《当代人》拍摄体会[J].电影艺术,1982,(0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