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导演阐述 记得在年初摄制组成立会上,关于影片的定位、内容与风格,导演是这样阐释的:影片将以军队改革30年的成就为主要内容,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军事理论创新为发展脉络,以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为主题,以鼓舞部队士气、振奋官兵精神为目的。 在创作上追求思想精深、形式新颖、画面精美、真实感人,力求突破传统纪录片的表现方法,全面展现我军陆、海、空、二炮部队现代化建设成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推出一部精品力作。 如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也是人民军队建设在改革中阔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从人员素质的大幅提高到武器装备的长足发展,从编制体制的精干高效到政策制度的调整完善,30间,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关于这一切,我是有着切身的感受的,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我去过许多部队,从边海防一线到雪域高原的哨所,也见证了30年间我军的发展变化:边海防一线,昔日的木制、铁塔式哨楼被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哨楼所代替;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把全军众多医院连在了一起;即使在青藏高原,先进的取暖设备也能使海拔三四千米的营房在冬季保持20摄氏度的室温,官兵们不再靠烧牛粪取暖;边远艰苦地区的连队和哨所官兵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越来越多的连队吃上了营养丰富的自助餐;部队的营房从地窝子、土坯房,到干打垒、简易房,再到如今的现代营房;部队的武器装备也不断更新换代。 然而在创作之初,虽然手头有着丰富的线索,却一下不知从何说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与打磨,导演逐渐找到了决定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作为一部回眸3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不平凡发展历程的纪录片,最重要的是总结内在规律,挖掘思想内涵,进一步提高官兵的思想认识,对部队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不是片面强调个体的感慨与追忆。 回眸30年间中国军队的发展变化的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运筹帷幄和坚强领导。 1985年6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剪军队员额一百万。 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实现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科学阐释和解决了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开启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的航向,中国军队走上了“精兵、合成、高效”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洞察世界风云变幻,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五句话”总要求,做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施科技强军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人民军队勇敢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新世纪新阶段,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人民军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强调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防实力和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走上了中国特色的富国强军之路。 回眸30年间我军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还应该铭记的是三军将士始终保持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从百万大军服从国家需要含泪脱下军装,到一大批老红军、老八路为年轻干部干部让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从人民军队参加支援国家建设,到抢险救灾一线军人绿色的身影,人们子弟兵在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上谱写出了一曲曲人民军队忠于党、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壮丽凯歌! 作为一部全面展现军队改革30年成就的纪录片,还有一点也是要准确把握的,就是要影片中各部分内容的平衡问题。军队改革30年,涉及到军队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从建军思想到精兵之路,从人才队伍建设到军事训练,从思想政治工作到后勤保障,从武器装备发展到军事外交,如何使各部分内容在影片中都有清晰展示,同时又浑然一体是我们在具体操作层面遇到的最大难题。 一个民族,总是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一支军队,总是在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作为军队电影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画面做笔墨抒写出30年间军队的发展变化,用镜头记录30年的辉煌成就,作为全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重大项目之一,我们要用珍贵的影像史料、宏大的镜头画面、朴实的文字解说,讴歌当代军人牢记使命、勇担重任的时代风貌,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30年富国强兵之路,展现人民军队30年改革发展的恢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