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海平线

Shonenko

(2006)

幕后制作 制作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日本面临战况吃紧、人力资源紧缩下,决定从殖民地的台湾招募海军年少工员,到日本神奈川县大和市的海军空C厂(后更名为高座海军工厂),学习、制造战斗飞机。1943-1944年之间,总计有8000多名的台湾少年被送往日本,战后,一直到1946年才陆续被送返回台湾。   《绿的海平线》呈现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少年考量个人、家庭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因素,而志愿报考海军年少工员的背景,以及战时在日本制作飞机的经历,与战后在台湾、日本与中国命运殊途的遭遇。   自1998年,郭亮吟开始制作《寻找1946消失的日本飞机》,是有关于台湾在战后将日本飞机制作成铝锅的纪录片,也是她个人的家族故事。在拍摄的过程中,她接触到台湾飞机工的历史,因此她和工作团队陆续展开制作《绿的海平线》,影片制作长达近四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收集与采访,也才真正了解台湾飞机工的历史,其实是八千多名台湾的童工在战时到日本生产战斗飞机的历史。   这一群台湾少年亲身参与了战争与军事生产,终其一生都深受影响。本片除了查访他们在日本学习生产战斗飞机的过程以外,去追寻当时少年报考的背景与动机,并考察他们在战后受到影响的人生经历。 花絮 ·荣获第八届台北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