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lve Years a Slave
(2013)
处理这么一个黑人题材的电影,并不容易,但是对于本身就是黑人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来说,拍摄这部电影,更有一些回溯寻根的意味。其实,在数年前,史蒂夫·麦奎因就想着,能有机会拍摄一部讲述黑人奴隶的电影了,只不过,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和机会。后来,他发现了所罗门·诺萨普的自传,他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题材。麦奎因说:“我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惊为天人,因为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后来,我和约翰·莱德利一起改编剧本,我的老婆就说,你们为什么不能更加学术和考究一点呢?因为她是一个研究历史的人,很重视真实性。后来,我和莱德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把剧本按照真实的标准写了出来,那每一页,都是一种对奴隶史的揭露。写了《安妮日记》的安妮·弗兰科是全世界的财富,但是我觉得所罗门o诺萨普的故事就是安妮的故事,只不过早了100年。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史所罗门·诺萨普,实际上,知道他的人是凤毛麟角。所以,我决定要开拍这部电影,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观众更多地了解黑奴的历史,并且用黑奴的眼睛去看待这段有问题的历史,让观众成为角色。”
昆汀用《被解放的姜戈》完成了自己对黑奴问题的书写,在这部电影之后,他对想拍摄《为奴十二年》的史蒂夫·麦奎因说:“我希望能有不止一部的黑奴片在这个时代里出现。”这句话激励了麦奎因,而且还启发了他的另一种表述黑奴问题的灵感。他说:“昆汀的《被解放的姜戈》确确实实激励了我,因为这样的电影能这么受欢迎,其实说明了人们还是在关注那段历史的。我觉得,黑奴问题远远比奴役他人的现象复杂。要知道,黑人的血统非常繁杂,要想在一部电影里搞明白他们的血统、来源和地理生态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各地,有非洲的、亚洲的、南美洲的,等等等等,在美国繁衍了后代,成为了现在社会里的一部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根源,需要在电影里得到表述,我觉得,这是电影人的责任。”
暴力场景和强大的演员阵容
作为一部黑奴电影,毫无疑问地,影片中会出现很多对黑奴施暴的场景,这并不是导演想要制造噱头才拍摄的内容,而是历史本身就是这么残酷。在影片中,这种暴力场景被不经修饰地拍摄了出来,好像导演在说:“看吧,你需要看看这个”。对于此,史蒂夫·麦奎因说:“当然,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电影里的情绪的拐点。知道它何时会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是不是会让观众有情绪上的反应。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设置的这种情绪的极大化的拐点,其实就是用暴力的镜头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历史,和我们走过来的路。很坑会有人感到不舒服,那是因为你对影片中的黑人有着魔种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感情,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这部电影的目的,其实就达到了。我就是希望人们能有这种屈辱和不愉快的体验——因为我们的父辈,曾经真切地经历过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