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创作背景 “龙须沟”位于北京天桥东边,曾是解放前北京最脏最臭的地方,沿沟两岸居住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饱受疾病、瘟疫侵害和地痞欺凌。解放后,尽管政府财政经济困难,却仍于1950年拨款整修龙须沟,当年秋天就告竣工,两岸的劳动人民真正开始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1951年,老舍根据龙须沟解放前后的变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1952年,话剧《龙须沟》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获得成功。北京电影制片厂于是决定将该剧改编为电影。 演员选择 最初,北影厂决定影片以本厂演员为主,只请北京人艺原话剧班底中的于是之和叶子分饰程疯子和丁四嫂。可是于是之刚在歌剧《长征》中扮演过毛泽东,很多人认为让他再饰演北京胡同里的疯子不太合适。导演冼群只好另外物色人选。他先拟请黄宗江,但被婉拒。后又改找谢添,谢添答应拍完《六号门》就来《龙须沟》剧组。然而,经过一段实拍,北影厂发现,由于演员的口音缺少地道的北京味,难以达到原剧效果。经再三研究,决定演员还是以人艺原班人马为主,北影的演员只留下张伐、于蓝和封顺,程疯子仍由于是之扮演。 角色塑造 于蓝接到扮演“程娘子”的任务后,曾感到不安。在话剧中扮演程娘子的韩冰自幼生长于北京,口音京味十足,扮演的程娘子受到观众称赞。而于蓝只是中学时代在北京生活过几年,当时根本没接触过社会,后来又去了根据地,对于北京城里的劳动人民很陌生。加之她是东北人,语言方面残留着东北音调。因此,于蓝自觉不如韩冰。在冼群导演一再鼓励下,于蓝决心发挥创造力,不重复、不模仿韩冰,而是塑造一个有自己特点的程娘子。为此,她专门去龙须沟访问,到天桥、德胜门、护国寺一带接触做买卖的妇女,观察她们的举止动作,还发现了一些职业性的小道具,如香火和鸡毛掸子,这些后来都被她用于影片中,如香火供顾客点烟,鸡毛掸子代表程娘子爱好清洁。在体验生活后,她仍感到没有在心中树立起“程娘子”形象。在于是之提点下,她以北影厂门房的妻子苏嫂为重点体验对象。她不仅通过串门谈心了解对方的身世、家事,而且观察其举止、神态,感受其特有的气质,挑选有特点的动作加以模仿,从中捕捉、琢磨对方的内心情绪。经过坚持练习,于蓝逐渐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在北影厂职工家属大会上,于蓝下意识地模仿苏嫂的嗓门,运用平时练习的动作,结果家属们觉得她是她们中的一员。这让于蓝确认自己对角色的感觉找对了 。该片开拍时,龙须沟的治理工程已基本结束,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的置景部门在外景地又挖了一条“龙须沟”,沿沟构筑了一个贫民窟 。 在为准备拍摄该片而体验生活时,于蓝正怀着第二个儿子田壮壮,虽然孩子快出生了,她的两腿都肿得发亮,但她还是坚持到大杂院跑来跑去。而于蓝生下田壮壮后不到24天,就进摄影棚拍摄程娘子与冯狗子的重场戏了。 谢添在接受冼群导演邀请扮演程疯子后,就琢磨着为角色物色一身得体的大褂。某天,他在西四牌楼发现一位遛遛鸟的老先生所穿大褂很接近他想象中程疯子的大褂。于是,他用新大褂换来老先生的旧大褂,按自己的想像进行了一番加工,然后,没事儿就穿着它钻研剧本,找感觉。后来,程疯子一角改由于是之扮演,谢添便把那件大褂送给了于是之。恰好于是之身材与谢添相近,他就是穿着谢添送的那件大褂在银幕上塑造了“程疯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