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导演阐述 关于剧本: 这个剧本的诞生,可以说我是从头到尾都参与了的,里面的所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我已经烂熟于心,但是让我十分纠结的是跨年度的问题,五十年的时间,无论演员表演、还是场景选择、映像和造型,对一部小成本电影导演来说,都是一个挠头的事情。好在这次在北京的剧本论证会上,国家电影局的专家们,对我们的剧本还是肯定的,他们用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说我们的剧本,是一个“带有生活毛边”剧本故事……,如果我的理解不差的话,这种“生活毛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质感”。王槐荣老师的小说在改编成剧本之前当然就具备了这种“生活质感”,所幸的是经过一番伤筋动骨的大拆拼,这种“质感”仍在,而且专家也对此津津乐道,说明我们的选择没有错,我们对现在的剧本感觉基本是对的。 关于立意: 本剧以军队干休所老军人的遗孀这个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塑造具有生命质感、极具各异个性的女性形象,历时性地侧面透示我军(听从党指挥、英勇作战、爱护人民)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这是一个关于维护军魂的故事。她们中许多人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英雄,或经战火洗礼的幸存者,然而,她们光芒却被以男性为主体的军人英雄光辉所遮蔽, 她们是军人的妻子,要比其他女性担当更多痛苦、伤感。她们是军人的母亲,要比其他母亲承受更多担惊受怕。她们也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她们也有普通人的甜酸苦辣,走失的茫然,对命运的无奈……同理,我们在赞美人民军队的英雄主义时,“留一席”给英雄们背后默默奉献的“另一半”,也是必要的,她们同样让我们怦然心动。另外,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光荣和怀想的电影,它是对父亲母亲光荣一生的追忆和充满敬意的感怀,生命是如此短暂,但通过“妈妈们的青春怀想”仍然能够获得激情四溢、快意纵横的生命体验……,我想,这就是我们作品的主题吧。 关于影像: 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影像一定不要太光鲜,是那种带有一点颗粒的,泛着黄色的影调……,因此,摄影师在前期调白平衡时,尽可能往暖色调去靠,为后期调色确定一个明确的基调.叙事段落的镜头运用上尽量以沉稳、舒缓的镜头为主,忌那种大张大阖,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不稳定镜头,只有战争场面,我们可以做一些短镜头,营造气氛为主,将战争推到故事的后景,同时又达到藏拙的目的.用光方面,既要考虑环境气氛,人物性格塑造等等艺术追求,也要兼顾数转胶的技术因素问题,不要走极端,要反差,但画面也要保持通透,希望摄影师能在两者中找到一个最佳点. 关于美术: 造型设计的成败,将直接影响观众对一部影片的认同,因此,剧本中人物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人物成长的每一个烙印,服装、道具……,对?或者错?都将接受部队官兵的检验.当然我们的任务不能停留在写实主义上,场景的选择,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还要做适当的提升,突出军营色彩,营造出艺术的氛围,而且,还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因此,希望美术部门根据剧本提示,对故事所发生的年代、人物性格、军衔、道具和象征物等等做一些认真的查证,找到一些有意思、又有代表性的元素,把它提炼成我们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东西,那就很棒了. 关于演员: 我拍戏通常有两个经验:把那些难度较大,内心复杂,可塑性强的角色让给有经验的演员,他们会用自己的经验,把你剧本里那点东西演绎的比你想象的还要好;另外一种,就是让没有太多经验的演员从外形和气质的方面,找到对应的角色,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对,就是那个人,即使不太会表演,也能弥补很多不足。这部戏不用说,就是一部考演员的戏。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人物内心活动非常丰富,人物状态时有激昂之处,也有低迴盘旋……,没有一点阅历,没有一点人生经验,很难诠释好作品赋予人物丰富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对演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迟敏、于阿金、王司令、周政委、王闽西都是非常鲜活、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希望角色的灵魂能在演员身上附体,那就全有了。 关于音乐 : 这是一个关于“怀想和荣耀”的主题,这是一个跟军队相关的故事,因此,那若隐若现的军号声时时帮助我们进入军队的氛围……,当然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音乐还要有主要人物的命运主题,煽情段落该要的还是要的,催人泪下,直逼内心……,剧作还是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段落的,希望在音乐的帮助下能够真正获得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