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No

(2012)

三部曲的完结篇 《否》是智利电影人帕布罗•拉拉因(Pablo Larrain)于2008年开始的三部曲的最后一个篇章——其他两部分别是《杀手夜狂热》(Tony Manero),一部黑色喜剧,虽然描写的是一个中年的精神病患者,其实暗指的是政治上的混乱;另外一部则是2010年的《后事》(Post Mortem),对焦的是一个在太平间工作的职员,爱上了住在隔壁的舞者邻居,结果却因此卷入到了政治冲突所制造的连带伤害当中,帕布罗说:“《后事》涉及的是专政的起源,而《杀手夜狂热》对焦的却是政治历史上最为暴力的一个时期,至于这部《否》,代表的则是一切开始走向终结……我之所以创作了这样一个三部曲,可能是由于我本人的喜好使然,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展示和修订与暴行、道德的毁灭以及意识形态的扭曲有关的画面,不仅仅是为了弄明白其发生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清晰地阐述出来。” 从历史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否》中的主人公雷内•萨维德拉负责的是一场极具活力、色彩鲜明且相当新颖的造势宣传活动,目的则是为了废除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执政权,为影片担任了制片人的胡安•德•迪奥斯•拉拉因(Juan de Dios Larraín)描述道:“这里正在讲述的是一个带有着传奇色彩的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故事,是一部有着明确的立场和态度的黑色喜剧。”帕布罗•拉拉因继续说:“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位年轻人,他利用广告作为武器,改变的却是整个社会的进程——所以你才会对此感到既原始又陌生。” 如今的盖尔•加西亚•贝纳尔(Gael García Bernal)已经凭借着诸如《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摩托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通天塔》(Babel)、《给朱丽叶的信》(Letters to Juliet)还有最近的《我爸爸的房子》(Casa de mi padre)等一系列电影作品,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影明星之一,而且与帕布罗•拉拉因一直有着很好的交情,如此看来,两个人迟早有一天会合作拍摄一部影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特别是像《否》这种能够如此强烈地反射出贝纳尔个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作品,同时他们还分享的是相同的政治敏感度,贝纳尔说:“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具有存在意义的影片,是在通过一种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现实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它能具备某种卓越又带有关联性的感悟,让人们能够对此产生切身的联系与共鸣。智利的独裁者在公平的投票中被推翻的那一刻,具有的是相当非凡的意义和成就,可以说是人们为了追求更为美好的未来,所付诸的一系列最重要、最纯粹的行为。”制片人丹尼尔•马克•德雷弗斯(Daniel Marc Dreifuss)则认为:“我希望这部影片能让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都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震撼,毕竟类似于这种关乎公民自由的主题,势必可以制造出普遍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尤为的重要——就像影片中一直强调的那样,总有那么一天,大家会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迫说不的,然后为了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不顾一切的反抗与奋斗。” 单从结构上来看,《否》遵循的其实是非常传统且常规的讲故事模式,帕布罗•拉拉因解释道:“不过,我坚信我们在影片中所传达和说明的事实,又是非常特别且与众不同的,只是由此引发的情感与交流,具有的是不可思议的大众化意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沉迷于其中的根本原因,这里正在描述的是一个我们都能理解的社会意识结合体,无需非得去智利亲身经历一番。” 随着兄弟电影人帕布罗•拉拉因和胡安•德•迪奥斯•拉拉因开始投入《否》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们也逐渐地意识到,这部影片需要涉及的范围,显然比他们以往的任何一部都要宏大,所以他们必须得寻找来自于其他电影制作公司的投资,并最终从一直对外国电影很感兴趣的来自于洛杉矶的年轻制片人丹尼尔•马克•德雷弗斯那里得到了他们渴望已久的帮助,并在他的极力促成下,将美国也纳入了其中的一个合拍国家,身为制片人之一的乔纳森•金(Jonathan King)说:“我已经看过帕布罗之前的两部影片了,而且我一直是他的影迷……当我看完了剧本之后,我发现里面讲述的是一个让人无比着迷且与当代的社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的动人故事,与全世界的自由运动都可以联系到一起去。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已经先我一步决定加盟其中,所以我们同意投拍这部影片——资金到位之后,所有的一切也就迅速地成行了。” 一个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 而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拉拉因兄弟的,则是女演员安东尼亚•泽格斯(Antonia Zegers),之前曾分别出演过《杀手夜狂热》和《后事》,与她一起的,还有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Alfredo Castro)以及马尔西亚尔•塔格(Marcial Tagle),全部都是拉拉因最忠诚的合作伙伴——在《否》中,塔格的角色是一位摄影师,与雷内产生过几次冲突与碰撞;包括曾在《杀手夜狂热》里出现过的杰米•瓦德尔(Jaime Vadell),他饰演的是皮诺切特政府内部的一位部长;再就是第一次与帕布罗合作的路易斯•格内科(Luis Gnecco)、纳斯托•坎蒂利亚纳(Néstor Cantillana)和帕斯卡尔•蒙特罗(Pascal Montero)……通过这部《否》,帕布罗意图创造出的是上世纪80年代所特有的风格与面貌,在摄影师塞吉奥•阿姆斯特朗(Sergio Armstrong)的帮助与鼓励下,帕布罗特别找来了一款1983年的U-matic摄像机,就为了让画面能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1988年,不仅仅是为了与他从资料胶片上剪接下来的片断互相吻合,与此同时,他还使用了很多与25年前的这场竞选有关的新闻报道,还有当时台前幕后的一些参与者。 毫无疑问,帕布罗•拉拉因所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真实性,他会通过他所能想象得到的任何方法得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比如说来自于1988年的那场竞选的极具感染力的歌曲,因为在宣传的过程中,有很多歌手、舞者和演员也都参与进来了,他需要利用这些来唤回或加强一下大家的记忆,帕布罗承认道:“为了制作《否》,我们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素材与资料,所以我才会萌生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想办法将我们新拍出来的内容,与那些被用做档案收藏的胶片严丝合缝的融合在一起……结果就是,我们真的得到了符合80年代风格的纪实感。如果单从画面去看,甚至没有人能够分辨得出来,哪些是原来的资料,哪些又是我们自己拍出来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竭力避免带有着明显的特征的文献纪录,就是为了能够将时间、空间以及相应的素材完美地结合到我们用‘古董’摄像机拍摄的内容当中,包括音频部分,也都将做出不同程度的特殊处理。” 《否》对焦的是智利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也就是皮诺切特的专政统治被推翻的那一刻,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帕布罗•拉拉因说:“雷内信奉的是自由主义,而这恰好是皮诺切特一直竭力镇压的一个体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对与反对派合作如此感兴趣的原因,因为他要利用的是由专政带来的相同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工具,去击败皮诺切特。雷内发明了一场广告大战,里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符号和参照——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种传达信息的策略,可事实上里面隐藏的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于我来说,这场竞选活动的成功,只是智利向全新的未来迈进的第一步,这里不存在任何暗示的成分,全部都是直接、真实又纯粹的产物,而且是由广告赋予政治的。” 对于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来说,他所扮演的雷内不只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更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贝纳尔形容道:“虽然他属于那种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代表的却是一次觉醒……到底是什么铸就出了他这样一个人呢?我想这与他父母的政治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流放、迫害,总是有一种身在异乡被排挤的感觉。在这部影片当中,雷内是在无意识地寻求着救赎,而且是通过一种与政治有关的层面,建立的是对自己过去的补偿,不过这也和他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基本上而言,我将这个阶段当成是一种属于雷内的成人仪式,在人类历史中,这些都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并不是某个时代的特定产物,而雷内之所以显得如此地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碰巧处在了最前沿的地带,手中掌握的都是一手的信息来源,然后再通过大银幕反馈给观众,继而达成一种对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