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eze Pavilion
(2011)
剧名来源
优秀传统名剧《清风亭》,又名《周梁桥》《天雷报》《雷打张继保》。由于川剧的河道不同——旧时习惯以自贡为中心称“资阳河”、 以南充为中心称“川北河”、 以成都为中心称“川西坝”、 以重庆为中心称“下川东”,四条河道,其实为四个大的流派,还派生出“叙泸河”“嘉阳河”等河道,也由于川剧的戏班不同,所用剧名也就有所区别,声腔也随之产生变异。胡琴、高腔名《清风亭》,弹戏叫《周梁桥》,拾子亦发生在周梁桥。至于后两个“又名”,三种声腔都通用。旧时,在乡镇的万年台演唱该剧,农村的观众多喜欢雷打张继保的情节,故《雷打张继保》剧名用得最多,也家喻户晓,老少皆知。[1][1]
语言特色
作为一出做工戏,这出戏几乎是唱的少念的多,少量的唱段就是一段二黄原板和几段散板,所有的故事情节几乎全在念白中完善首尾,念白虽说是“韵白”,但其中充满了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甚至还有大量的俏皮话存在,既增添了剧本文学的民俗性,又突出了人物的身份设定。在“认子”的时候,张元秀同周桂英说:“有道是枯竹林内生嫩笋,老牛还能产麒麟,要养我只管养,你管我七十三,八十三就是一百零三,嘿嘿还由得我啊!”贺氏感慨张继保离家无情,便说:“虽不是我十月怀胎,也亏我恩养他一十三载。这一十三载,慢说是个人,就是一块石头,我抱在怀里今天磨,明天磨,也把它磨光了喔!”“周梁桥下一婴孩,夫妻空养十三载。早知那奴才他不行孝啊,当初不该捡回来。”这些话都是为了凸显人物而设定的专属语言。[2][2]
从舞台到银幕
从传统舞台剧目到戏曲电影,《清风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据河南省豫剧二团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清风亭》就是豫剧须生的常演剧目。而后,该剧曾因内容涉及“因果报应”、迷信色彩被停演。2007年,在文化部、中国剧协、河南省文化厅等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豫剧二团聘请国内知名主创人员加盟,对老戏做了大段删减,并最终将其更名为《清风亭上》。2009年11月,该剧应邀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戏剧节,由于现场条件限制,这场演出没有纷纷扬扬的雪花助阵,没有搭建画龙点睛的清风亭,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音响做修饰,有的只是传统戏剧舞台上最简单的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即使是这样,原生态的《清风亭上》还是凭借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精彩的表演,打动了在场的每位观众,本届戏剧节评委会主席、法国文化部戏剧司总督伍兹更是对该剧大为称赞。同年,豫剧《清风亭上》以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和较高的演出场次,荣获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11年戏曲电影正式上映。[3][3]
声音制作
戏曲电影《清风亭》在程式化动作和大段唱词这部分拍摄时,采用的是前期录音-现场放音-后期合音的制作过程,演员先进行录音,然后拍摄时根据唱词进行相对应的戏曲表演,后期制作进行声画结合,一般都会过滤掉一些像脚步声、大自然的声音等音响声音。有了现场放音,这样演员在片场可以重复拍摄,也保证了连贯的唱腔情绪整个故事节奏紧凑,加快剪辑速度,确实非常便利。在后期合音时,导演一般都会专门邀请戏曲方面的音乐人进行重新编曲,就是在原有伴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如弦乐队的演奏,使音乐表达更符合电影化。[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