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zantium
(2013)
源于少女时期的崇拜和幻想 由莫伊拉•布菲尼(Moira Buffini)编剧、尼尔•乔丹(Neil Jordan)执导,《拜占庭》讲述的是一个跨越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吸血鬼之旅,继而将这一电影类型结合进了21世纪的社会背景当中……作为一名来自于英国的剧作家,布菲尼还曾为《塔玛拉•德鲁》(Tamara Drewe)和《简•爱》(Jane Eyre)完成过改编剧本的工作,其实她一直想要写一个关乎着吸血鬼的神话传奇,布菲尼回忆道:“那应该是我8、9岁的时候,我经历的是有生以来最毛骨悚然的一次观影体验,具体的片名我已经忘记了,总之就是英国著名的汉默电影公司出品的一部恐怖片,当时的主演是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ee)——我真的被吓坏了,以至于随后几年的时间里,我都不敢在夜里一个人上厕所。后来,与吸血鬼有关的故事元素发展成了恐怖领域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绝大多数爱幻想的少女一样,我一直都对这种充满着神奇色彩的传说异常地着迷。” 到了2007年,莫伊拉•布菲尼终于决定动笔将这个陪伴了她整个青春期的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以一部具体的舞台剧呈现出来,名字就叫《一个吸血鬼的故事》(A Vampire Story),目标观众针对的则是青少年群体,布菲尼说:“我深受这种哥特风格的恐怖传奇的吸引,而且阅读了早期所有的吸血鬼故事——比如说约翰•波利多雷(John Polidori)于181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吸血鬼》(The Vampyre),在当时造成的是非常巨大的轰动效应;还有雪利登•勒法努(Joseph Sheridan Le Fanu)的短篇故事《卡米拉》(Carmilla),里面第一次详细地描述了女吸血鬼,都让我感到无比地着迷……吸血鬼无疑是一种充满了各种奇幻色彩的存在,于是我围绕着《卡米拉》展开了大量的发散思维,包括那些带有着明显的哥特色彩的吸血鬼类型,尝试着找出他们与巴拉姆•史多克(Bram Stoker)所创造的那类吸血鬼之间的差别和不同之处——他们不会在太阳的直射下变成灰烬;他们无需睡在棺材里;他们不用变成蝙蝠;他们没有明显的尖牙;他们更会伪装自己,像其他正常的人类一样,改变自己以便顺应时代的发展。” 莫伊拉•布菲尼的舞台剧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制片人斯蒂芬•伍利(Stephen Woolley)的全部注意力——在此之前,他已经凭借着像《狼群》(The Company of Wolves)和《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这样的影片,在哥特的世界里享有着很高的声誉和盛名了,伍利承认道:“当时是我的女儿让我陪她一起去看这个名为《一个吸血鬼的故事》的戏剧的,而我也在有意识地寻找另外一个可以被划分到哥特或超现实领域的电影计划。” 原著戏剧对焦的核心部分,也是莫伊拉•布菲尼在完成《拜占庭》的剧本的过程中竭力延续的主要线索,就是那种只存在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维系……但是,这里稍显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吸血鬼,而且都拥有着不朽的生命,斯蒂芬•伍利说:“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层人物关系,才会让我萌生如此强烈的好奇心,还让我想起了那部哈里•库默(Harry Kümel)自编自导的《暗夜之女》(Daughters of Darkness)——很可能是电影史上惟一一部深入探讨年长的女吸血鬼与年轻的女吸血鬼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的影片,而绝大多数的同类型作品,集中阐述的却全部都是男性,女人则成了被掠夺和侵犯的对象以及牺牲品。” 《拜占庭》所描述的两位女主人公克拉拉和埃莉诺是一对母女,都是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被转变成吸血鬼的——克拉拉是在24岁,埃莉诺则是16岁,还有她们曾分开过一段时间的经历,都让制片人伊丽莎白•卡尔森(Elizabeth Karlsen)迸射出了浓烈的兴趣,她解释道:“一位母亲与她正经历青春期的女儿之间的关系,往往衍生出的是一种最好以及最糟糕的矛盾的情感体验,其中夹杂的是这个年纪的少女所特有的躁动与愤怒,她们早就已经烦透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以及绝望,只是单纯地渴望着去享受青春……特别是当主角换成是一个16岁的女儿和一个24岁的漂亮妈妈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凝结出一段极具梦幻色彩、充满困惑又扭曲的母女关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的同时,又难掩一种怪诞的不适。” 当这个由莫伊拉•布菲尼创造的吸血鬼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之后,得到改变的可不仅仅是片名而已,还有一些主题方面的置换与延伸,布菲尼说:“这无疑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深入和进化的过程,有点难以置信的是,我竟然可以得到一个继续发展这个故事的机会,而且还探索出了一个值得伸展的空间,我知道我能够把它塑造得更加地完美……当它还是一部舞台剧的时候,很多地方所遵循的基调,都是故意采用了诙谐又滑稽的处理手段,但是到了电影的世界,所有的一切则会显得更加地黑暗与恐怖一些。” 吸血鬼的母女情 与此同时,为了符合一部电影的长度,整个故事势必将会得到扩充和延长,莫伊拉•布菲尼表示:“这样也允许我更好的介绍影片中的两位女主人公,让观众更了解她们一些……另外,出现在原版戏剧里的成人角色都是畸形且古怪的,但是在《拜占庭》中则做出了相应的转变,令他们具备的是一个正常人会有的体态特征——包括影片所采用的那种独特的世界观,结合的也是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灰暗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当场景回溯到过去的时候,至少你不会觉得这是有人穿着戏服演出来的一出荒诞剧。” 被称之为“吸血鬼之母”的安妮•莱斯(Anne Rice)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那些吸血鬼故事,同样给莫伊拉•布菲尼带来了至深的影响和启发,所以当斯蒂芬•伍利开始为这部影片寻觅一位合适的导演人选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尼尔•乔丹,这位来自于爱尔兰的电影人还曾执导过《狼群》以及由莱斯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夜访吸血鬼》,伍利说:“我和乔丹差不多有4、5年的时间没在一起工作过了……其实,在拍完了《狼群》之后,我们就一直在考虑与编剧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一起再完成一部电影作品,描述的就是女吸血鬼的,灵感则来自于《卡米拉》——乔丹一读完了布菲尼的剧本,马上就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说他愿意以导演的身份加入我们。”伊丽莎白•卡尔森则补充道:“对于我来说,《拜占庭》就好比是伍利与乔丹共同完成的‘三部曲’的最后一个篇章,在有了《狼群》和《夜访吸血鬼》的前车之鉴之后,我们都知道这部影片与乔丹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和匹配度。” 以一位风格独树一帜的电影人的身份,尼尔•乔丹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曾深入研究过带有奇幻色彩的不同的概念和想法,他形容道:“当斯蒂芬•伍利给我拿来剧本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此之前,我从没看过如此复杂、巧妙又精细的叙事体系,而且,整个故事真的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亲切感,都是我在其他影片中曾经接触并处理过的话题,还有这里环环相扣的悬念和情节,以及不断变换视角的叙事者……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一座海滨小镇,只是这一回,背景是英格兰而不是爱尔兰。另外,《拜占庭》也是在对与吸血鬼有关的电影传奇做出了一次极具创新意义的再创造,还是以我最喜欢的方式。” 从制片人阿兰•莫洛尼(Alan Moloney)的角度出发,他显然是将与斯蒂芬•伍利以及尼尔•乔丹一起制作一部吸血鬼电影当成了一个不可能错过的绝妙机会,莫洛尼说:“能够得到一个再次合作的可能性,一直都是我最渴望的梦想,而且对我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我们三个曾在《冥王星上的早餐》(Breakfast on Pluto)时期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经验,完成的是一部特别精湛又优秀的电影作品。如今,他们竟然要拍一部吸血鬼电影——想想那部已经被奉为经典的《夜访吸血鬼》吧,我怎么可能轻易错过这个精彩绝伦的时刻呢?光是想象就已经让人兴奋的不能自已了。” 《拜占庭》的时间跨度横穿了几个世纪,在尼尔•乔丹看来,这里浓缩的是长达200年的纠缠与故事,他描述道:“这部影片让我感兴趣的另外一个元素,就出现在这对母女吸血鬼组合的身上,还有她们年龄上的差距是如此地小,她们只能对外宣称她们是姐妹——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无疑是这里面最最吸引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阐述的是两个不得不永远生活在一起的女人,所以我的脑子里也形成了一个相应的结构框架,并且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机会,可以为吸血鬼电影带来一个全新的维度……在此之前,我已经制作过一部《夜访吸血鬼》了,从那以后,类似题材的作品就开始层出不穷起来,从爱情到喜剧再到恶搞,可以说是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门拍给孩子们看的闹剧,而吸血鬼电影所特有的那种超现实主义的奇幻色彩,则变成了一种营造惊悚氛围的便捷手段,你会看到有的吸血鬼竟然还能飞檐走壁——在《拜占庭》中,我们真正要描述的是一对母女,在经历了死亡的恐怖之后,她们都以另外一种方式活了下来,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尼尔·乔丹执导的的第二部吸血鬼题材影片,之前一部是1994年布拉德·皮特与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经典影片《夜访吸血鬼》。 ·艾连诺在电影中穿着一件显眼的红色帽衫,这是导演为了致敬一部经典的英国惊悚片,1973年尼古拉斯·罗格执导的《威尼斯疑魂》(Don't Look Now)。 ·“拜占庭”是片中旅馆的名字,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座旅馆的复古电梯轿厢十分眼熟,它与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影片《银翼杀手》中塞巴斯汀的住处十分相似(在纽约Bradbury Building大楼取景)。这是影片又一处精心安排的致敬。 ·《血染拜占庭》2012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率先受益,收获不少好评,但直到次年5月才在英国正式上映。 ·本片剧本由新《简·爱》编剧莫伊拉·布菲尼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