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界8.0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1988)

创作缘起

《欢乐英雄》、《阴阳界》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影响广泛,并一举拿下了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三大奖项。这两部反映闽南一带地下革命斗争的电影,充满了泉州元素,剧本则是由吴子牛的妻子、司马文森的女儿司马小加改编,影片还曾在泉州举行过首映式。吴子牛说这两部电影是对“泰山”司马文森的一种缅怀,“他是一位33年入党的老共产党人,一位多产的作家,是新中国的首批外交官。”当年为了拍摄这两部电影,吴子牛夫妇曾呆在泉州很长一段时间,“我当时就感觉泉州这个古城,一草一木都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其他城市不一样。它有很包容的胸怀,特别是几种宗教和谐并存,也彰显出泉州非凡的魅力。”[1][1]

文学改编

司马文森在小说中书写人们历经千难万险实现革命胜利的过程。司马小加吴子牛在电影中所突现的则是历史的循环与永恒。在电影的结尾,镜头定格于村头腐朽的榕树根与半埋在土中的那口破钟,这两个意象所承载的荒凉、悲剧的意 味为整部电影作出了无声的阐释。历史停留在腐朽的榕树和废弃的钟上,不会再像小说一样拥有一个 带有希望的未来。电影中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人性的善与恶,阴谋、背叛与复仇,狂欢、欲望与生死,这些主题同样是永恒、不断循环的,相似的悲剧亦会在人间不断重演。电影所讲述的已不是具有特殊性的现实政治运动,而是一个永恒、普遍关于人类的生死悲欢、苦难欢愉、人性道德的故事。[2][2]


参考资料

  • [1] 泉州网.导演吴子牛系泉州女婿 欲拍岳父作品《风雨桐江》[EB/OL].2014-08-18.
  • [2] 张丝涵,杨新宇.革命小说的再发现与再书写 ———论《风雨桐江》的电影改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