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cheng War Flame Bloody Battles
(2012)
导演阐述 《成成烽火》系列数字电影是以太原成成中学学生投笔从戎组建学生义勇军为背景和依托的战争题材主旋律青春片,这部《浴血奋战》原定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但开机后出品方又想以一个“宏大叙事”的作品收尾,所以最终被放在了第九部的位置。 我之所以选择了这部,是因为在看这个系列的剧本时,发现这一部大幅度减少了之前几部中雷锋董存瑞式的人物,矫揉造作的情节和漂漂亮亮喊口号的段落,更加侧重于故事片中人物关系的相互设置和情节走向的突转发现。其中除了战争元素,主人公周振国“体制外的英雄”的特点还有了些许西部片的元素,反一号王大牙的土匪头子出身使他具有了些武侠的元素,所以可以将它看做一个并不循规蹈矩的主旋律战争片。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在毕业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肯定要涉足一定的主旋律作品,但如果仅仅像某些创作者一样按照既定动作来完成主旋律作品,我们与其竞争的优势就只剩下“价廉”了。在主旋律战争片这一常熟题材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出个人的风格特点,是我拍摄它的主要意义。 基于类型片因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被确定为类型,而其发展已有相当成熟的方法套路,在研究主旋律这个旧醋装在个什么样的新瓶过程中,我在类型片里找到了非常大的启发。所以,这次创作过程可以提炼为一次主旋律的题材内容与类型片的形式相结合的尝试。 在这部《浴血奋战》的创作过程中,关于一些“很主旋律”的桥段如何去表现成为了我第一个课题。在这个系列的前几部中,已经有反馈称片中的口号喊得过于多且太直白,而这个问题,在这部的剧本中依然存在。所以,我在和编剧修改剧本时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先把这些桥段去掉,按一个好看的类型片去写,再将那些主旋律化的情节和台词融入到故事当中。 类型片创作的前提就是确定下来何种类型。第一,战争的类型是必要的,也是基础类型。第二,故事的主线为周振国押送一群囚犯,一个是想安全转移犯人,并找机会重新组建部队;另一个是王大牙等人不愿任人宰割,想法设法反水掏出周振国的手掌心,这种对抗模式既有警匪片的类型元素。第三、影片的建置部分着重描写了周振国如何因为个人失误导致部队干部团的全部覆没,其骑兵独立支队损失惨重,自己也被关入战俘营等待被枪决,虽然枪下留人成为了押运官,但其身份仍为一名囚犯,所以这个人物符合西部片中主人公“体制外的英雄”的特点,所以西部片的元素就被加入了进来。而影片的外景主要拍摄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一带的武川县,其地域特征也本身具有一定的西部元素。所以在并不对故事的题材内容进行颠覆性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套用了战争片+警匪元素+西部元素。 确立了类型后,就开始了使用类型片的方法来处理故事。比如片中土匪大当家的马三炮把周振国等人抓起来之后,周振国从民族大义男儿气概等多个方面用了一大段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说将马三炮感召了,招入周振国的麾下,简直就是搞笑!人家百十号枪炮人马,你就两个脑袋,凭什么?所以索性将这个情节改成了刘晓光带人劫狱,救出周振国后将大当家的杀死取得兵符降服众将。在修改过程中,制片人曾极力反对,但我认为这是个战争片,不是重庆谈判那种政治片,骁勇善战和足智多谋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去表现。他们之间的矛盾绝对属于不可调和的,如果前面铺垫了马三炮“被逼无奈忍辱负重”去当个土匪的话,既不符合我和观众对于历史的基本认识,也不符合我在剧作上要把情节往没了写的要求。最起码,我不希望观众看到这段戏的时候微微一笑,按了遥控器换台。主旋律的思想性(意识形态灌输)绝对不能以电影中的人物弱智化为代价,你都不相信的人物和情节,如何叫观众相信?还有片中王大牙等人几次反水,将周振国五花大绑捆在树上的情节都是后加入的,因为它既符合人物的人性常识,也符合剧作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警察和囚犯的故事,他怎么可能不想方设法地跑掉而从一开始就和你玩命干革命? 而对于类型片来讲,不断地对抗升级也是增强观赏性的需要,尤其是武打戏、枪战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将一段苦口婆心的说教改为真刀真枪的PK也是增强观赏里的途径之一。除了这个段落,在几个其他的情节点上我也将大量借鉴了类型片的正反手对抗模式,不断让对抗升级,并用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拍摄出来。我觉得从最开始有了类型化的意识之后,这部影片的观赏性就始终在每一个要素中被强化凸显,即使最后做得没有设想中那样出色,但我觉得有了类型化的意识便会潜移默化的把观赏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