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6.7

Cosmopolis

(2012)

抽象化的城市 《大都市》改编自唐•德里罗(Don DeLillo)所著的一本同名小说,这部影片之所以如此具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还在于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再一次直面挑战,接手了这样一份看起来不可能被搬上大银幕的小说改编工作……而他选择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牢牢地捕捉住那些让他如此魂牵梦萦的话题,既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又具备着一种相当边缘的气质。当他决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为了以一种近距离的真实角度,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延伸,来“描述”一个看似逼真、又充斥着难以置信的梦幻的世界——也许你再也不会找到比柯南伯格更完美的电影人了。 对于改编电影这一领域而言,大卫•柯南伯格曾经交出过的是相当令人震撼的完美答卷,比如说1991年的《裸体午餐》(Naked Lunch),就是从威廉•S•巴罗斯(William S. Burroughs)的小说中获得的创作灵感,还有后来的《欲望号快车》(Crash),其创作依据则来源于J•G•巴拉德(J.G. Ballard)的作品……如今,他又对唐•德里罗的书萌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里面延伸出来的某种程度的“客观化的事实”,更是深得他的喜爱。德里罗对我们的未来进行的是一次带有预言性质且有如地狱般的呈现,然后集中在了一种对文学的诉求上,用一种特别的声音宣布了灾难的到来——至于柯南伯格,显然是在用属于他的方式对此做出了回应,通过去创造一个影像的空间,来描述这种文字上的造诣。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柯南伯格无疑是一位公认的视觉大师,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对焦在了不远的未来的过于追求风格化的故事,他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柯南伯格回忆道:“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在别人的推荐下,才看到德里罗的这本小说的,当时是制片人保罗•布兰卡(Paulo Branco)找到我,建议我应该把原著搬上大银幕,他对我说,‘我的儿子认为你是惟一一个能把它拍成电影的人,我对此深表赞同。’在此之前,我曾看过德里罗的其他作品,而且我了解布兰卡,知道他曾出品过很多伟大的影片,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他这么说了,那么这本书肯定值得一看……很快我就意识到,这对于我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存在,一般情况下,我更愿意发展的是原创的电影作品,但是我明白布兰卡这么做自然有他的原因,因此我第一时间找到了这本小说,读完之后,我决定接手它的改编工作。” 这一次,大卫•柯南伯格决定不只以导演的身份加盟,他还亲自操刀了改编剧本的工作,柯南伯格说:“我经历的是一次空前顺利的写作过程,前后仅用了6天的时间,要知道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事实上,我先是将小说中所有的对话一字不漏的键入了我的电脑中,没有改变或添加任何内容,这就用了我3天的时间。当我完成之后,我开始看着每一段对话进行思考,‘这些是不是已经足够成就一部影片了?我认为是的。’随后,我又花了3天的时间,填补对话之间的缝隙和空白,并由此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当我把写好的东西发给保罗•布兰卡之后,他的心情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了。” 总的来说,正是原著里的这些令人惊叹的对白,才激起了大卫•柯南伯格的改编欲望的,他承认道:“这也是唐•德里罗的小说最著名的特色,尤其是在这本《大都市》中,简直到了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实在是太有才气了——其中的一些带有着强烈的品特派风格,同时德里罗还创造出了自成一派的对话体系,他简直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大师,这在小说的领域里,本身就是不多见的,他的作品清晰地展示出了异常具有表现力的能量,也让里面的人物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即使唐•德里罗的小说带有着明显的美国的地方特色,却并不能阻止里面的故事传递出极具大众色彩的普遍化的信息,大卫•柯南伯格说:“我已经读过他的好几部作品了,其中包括《天秤座》(Libra)、《地下世界》(Underworld)和《跑狗》(Running Dog),我实在是太喜欢他的文字了,虽然我来自于加拿大,并非美国人,可是那种感觉真的是不太一样……我认为,美国人和欧洲人觉得加拿大人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更加得体,同时也显得更有内涵一些,可事实远非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的。在加拿大,我们没有革命、奴隶制和内战,这里只有警察和军人可以合法佩带枪支,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平民暴力可以分享。我们都对社区有着很深的情结,每一个人拿的都是相当微薄的薪水,美国人甚至觉得我们这里很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与德里罗在小说中描述的那个世界全然不同,但对于我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因为我完全能够理解他对美国所做出的预警所为何来,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一定的关联性。不管是原著还是改编之后的影片,背景都被设置在了纽约,只不过要更具有画面表现力一些,包括小说里给出的一些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细节描述,到了电影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地抽象且模糊。在原著里,埃里克•帕克的加长豪华轿车在第47大街上自东向西行驶,穿越了整个曼哈顿,但是被搬上大银幕之后,很多小说曾描述过的地方都不复存在了,也让纽约随即变成了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我有理由相信,即使这里的背景地毋庸置疑就是纽约,也只能说是一座被主观想象扭曲了的城市,感觉上更像是深入到了埃里克的精神世界当中,他对每一个地方的个人印象,也分裂了这座城市真正的全貌,事实上,他对纽约本身和这里的居民并不真的很了解——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我觉得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抽象化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也许你透过车窗看到的纽约,就是这样的。” 曾经的预言,如今的现实 从小说到电影,这中间相隔了整整10年的时间,不过由于故事本身就带有着一定的预言色彩,所以这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和区别,大卫•柯南伯格描述道:“这里概括的是一个未来的世界,不过我们在制作这部影片的时候,原著里的一些内容已经真实地发生过了,也使得我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就为了让整个故事更加符合当代的环境——而这里出现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我对货币的种类进行了一下调整。我不知道原作者唐•德里罗自己是否有股票账号,但看他对其的了解程度,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甚至还就这一方面做出了伟大的预言……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实在是有点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真的发生了。事实上,我身上从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我是不会一边读小说一边想,‘这是否能拍成一部电影?’因为这一般不是我可能会寻找的方向,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阅读量,单纯是出于我的兴趣和爱好,如果我是带着其他目的的话,就会破坏看一本书的快乐了。但是这一次,我却打破了这一认知,我发现我是以两个全然不同的身份去看待它的,一是一个渴望读本好书的资深读者,一是正在为一部电影寻找足够的素材的导演——当然,发展到最后,当你确定要将这样一本小说搬上大银幕之后,也代表着两位作家的集体智慧的融合,即我和德里罗……我想这是任何一位改编过小说的电影人都会有的经历,只是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需要的是两个人的齐心合力罢了。” 大卫•柯南伯格最想阐明的一点就是,《大都市》并非那种完全被美国化的电影作品,因为这里面显然对焦的是更加重要的主题,柯南伯格说:“这也是我之前的影片从未真正涉及过的素材之一,那就是金钱以及金钱的魅力还有能量,包括它定义和影响这个世界的方式……不过,在处理这一话题的时候,我倒是不需要去研究全世界整体的金融形态,尤其是对这种股票经纪而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不仅是电视和纪录片,更是文学领域的常客,他们就像唐•德里罗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说话、做事,还有行为方面的很多特点,也与埃里克如出一辙。我们正在勾勒的一切具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当资本主义没办法满足社会的延伸和需要的时候,势必就会向其他形式进行转变,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暂时且不可预知的动摇,而这恰好也是我们的影片集中阐述的部分……其实我一直想要知道的是,德里罗对这个经过了改编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包括他的前瞻性是如何一一得到了验证的。” 事实上,在大卫•柯南伯格看来,填补对话之间的空白并不是什么难事,最让人崩溃的是如何让它们完全发生在一辆豪华轿车里,柯南伯格表示:“随着轿车内部的装饰变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场景地,也要求我不得不对里面进行最详尽的细节描述——埃里克坐在什么位置?其他人又在哪里?大街上正在发生什么事?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埃里克被人投掷的奶油派砸中?我觉得这都是一些相当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特别是你要选择的场景和道具,起到的都是尤为关键的作用……由于我从没为别的导演写过剧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自己的执导风格来完成里面的故事的。从我的角度出发,一个剧本就好比是一个计划书,是为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设计并准备的,同时也是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你不得不为此做好全面且周详的考虑,比如说应该给布景师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还有你需要服装设计师怎么做,包括在做出这样的安排之后,连带的花费会不会超出预算?这些都是必须提前考虑进去的。由于影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埃里克想象出来的,所以在风格上也需要做出明确的划分,以便大家能够区分开来。”花絮 在此之前,柯林·法瑞尔曾确定要出演《大都市》的男主人公。但由于本片和哥伦比亚影业的动作大戏《全面回忆2011》在拍摄日期上存在冲突,法瑞尔最终放弃了《大都市》。 玛丽昂·歌迪亚曾经准备在影片中扮演一个角色,但是因为怀孕,所以她退出了剧组。在她之后,凯拉·奈特莉和劳米·拉佩斯都曾经是这个角色的候选人。 影片改编自唐·德里罗(Don DeLillo)发表于2003年的同名小说。这是他的第十三本小说,也是他被搬上银幕的第一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