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5.9

Les Misérables

(2012)

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 作为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于1862年发行的一本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很快就成为了百老汇最著名的一部音乐剧,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追捧,而且形成了一个异常强大且覆盖面积极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在过去28年的时间里,已经有来自于42个国家超过6千万名观众看过这部舞台剧了,同时它还被翻译成了至少21种语言,却仍然在每次巡演的时候轻易就能博得满堂喝彩,票房成绩和上座率更是居高不下……这一次,随着这个经典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配备的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一流的幕后团队还有演员阵容——由曾凭借《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英国电影人汤姆•霍伯(Tom Hooper)执导,然后是包括休•杰克曼(Hugh Jackman)、罗素•克劳(Russell Crowe)、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还有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 Seyfried)在内的让人不敢直视的重量级的卡司结构,确实是相当地让人期待的。 这个由维克多•雨果所创作的历经了150年的洗礼的法国传奇,同时还成就了百老汇最历久弥新的一部舞台剧,如今通过汤姆•霍伯的视角,这个经典的史诗剧势必会在影像的世界里引发更加壮观且规模巨大的激情和影响力,带给你的是某种一生仅会出现一次的终极体验……在原著的基础上,电影版本的《悲惨世界》还从由阿兰•布比尔(Alain Boublil)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原创的音乐舞台剧中获得了极大的启发,至于为其创作了改编剧本的,则是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William Nicholson)。 事实上,与音乐剧版本的《悲惨世界》有关的一切,开始于1978年,法国作曲家阿兰•布比尔与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正在一起尝试着将维克多•雨果的这本著作改编成一部舞台剧……布比尔是在出行伦敦的时候,燃起了制作这样一个回归经典的音乐剧的念头的,特别是当他看到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对英国的戏剧领域所做出的改革与复兴之后,他的信念和执着也更加地根深蒂固起来。1980年,他们所制作的概念唱片一经出版发行,马上就卖出了26万张,到了同年的9月份,在导演罗伯特•何森(Robert Hossein)的努力下,他们的作品最终成功地登陆巴黎舞台,并得到了超过50万名观众的欣赏与检验。 差不多又过了两年的时间,一个名叫彼得•法拉戈(Peter Farago)的匈牙利导演将这张专辑拿给卡麦隆•麦金托什,想看看他是否有兴趣将其制作成英语版本的《悲惨世界》……麦金托什立刻就从中感受到了一股独特的韵味,致使他不顾一切地联络到了阿兰•布比尔还有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虽然麦金托什的法语很糟糕,可是他仍然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地沉迷于其中,麦金托什解释道:“这里的音乐在整体的叙事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非常显著的作用,我仅仅听了唱片里的4首曲子,就已经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了,因为我知道我要为这部音乐剧担任制作人。” 在走上英国的戏剧舞台的过程中,卡麦隆•麦金托什希望阿兰•布比尔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这对作曲搭档仍然是这里最为稳固的创作核心,随后他又集结了一个非常有天分和创造力的制作小组——特雷弗•纳恩(Trevor Nunn)和约翰•凯尔德(John Caird)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导演的重任,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则负责歌词的部分,虽然后来由赫伯特•克罗采(Herbert Kretzmer)接替了他的工作,但由于他在这中间起到的是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致谢名单上永远都有他的位置……最终,被转移到了英语的世界中的《悲惨世界》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的巴比肯剧院举行了盛大的首演,当这部舞台剧在2006年10月8日完成了21周年的庆典之后,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长寿”的音乐剧,打破了之前《猫》(Cats)一直保持的纪录。然后到了2010年1月份,另一项纪录诞生了,即其完成的极具历史性的第1万场演出,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剧,拥有的是无人能够撼动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今,新一轮的巡演正在筹备中,麦金托什说:“如果细数这个由‘悲惨世界’冠名的文化现象的由来和起源的话,就势必要从原著说起……首先,维克多•雨果完成的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本带有社会性评论的小说,他所创造出的这些人物以及他们后来的经历还有身处的环境,都是非常永恒且极具普遍性的吸引力的——当你在里面添加的是来自于布比尔与勋伯格共同创造的音乐能量的时候,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具有梦幻色彩了,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然后是克罗采赋予其中的不朽的诗风,这么看来,舞台剧的成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 从法语到英语的世界 在过去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卡麦隆•麦金托什一直在苦苦寻觅一位合适的电影人,可以将这台音乐剧完美地改编成一部影片……其实,早在25年前,在其刚刚登陆百老汇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之后,它的电影版权就已经出售了,可惜到了最后却不了了之,麦金托什也重新拿回了版权。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耐心地等待,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机会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他——在几经斟酌之后,麦金托什选择了英国最多产且最受尊重的Working Title Films电影制作公司,而身为其中的关键所在,蒂姆•贝万(Tim Bevan)和艾里克•费尔纳(Eric Fellner)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到了麦金托什的制片行列,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找类似适合改编的音乐剧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他们是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的,费尔纳表示:“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足以让人畏缩的改编任务,要知道《悲惨世界》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音乐剧,现在我们要一路引领着它走进电影的领域里,我们都深刻地了解自己需要为此承担的是多么可怕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优势和特权,因为我们都对这部舞台剧有着非常浓厚的深情与爱,能够和创造了它的人一起努力把它搬上大银幕,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种嘉奖与鼓励。” 几位电影人从一开始就取得了共识,并一直保持着同进同退的状态,他们都同意,改编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将伴随着音乐剧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的核心团队全部拉拢过来,一起为这部影片建立最直接的联系与灵魂……由此看来,在改编的意向达成之初,阿兰•布比尔、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卡麦隆•麦金托什以及赫伯特•克罗采就已经是这里面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但是,在导演真正被选定之前,他们也不知道到底会有多少位舞台剧的幕后创作人员能够真正参与进来——不过,他们却都同意这里有一位编剧是没有任何异议必须要加盟的,那就是威廉姆•尼克尔森,由他主笔剧本的整体的创作历程,同样身为制片人的黛布拉•哈维得(Debra Hayward)说:“出于本能,我们知道尼克尔森就是那个正确且完美的人选,我们已经与他合作过很多次了,所以我们了解他的作品,也知道他的才华……由于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所以对音乐剧确实是有着非常透彻的认识。” 曾凭借《影子大地》(Shadow Lands)和《角斗士》(Gladiator)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威廉姆•尼克尔森在《辉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时期就已经与Working Title Films有过合作了,他形容道:“如果是将一部舞台剧搬上大银幕的话,我所能带来的肯定是一些专业性的技术和知识,然后为其融入一些电影所特有的画面感……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工作,因为我已经反复地看过这部剧很多次了,而且我真的很喜欢它,特别是音乐元素,确实给我带来了强大且很有推动力的冲击,我想如果能把这一切延用到一部电影作品中的话,无疑需要具备的是相同的吸引力——特别是当我对整个故事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可信度产生质疑的时候,我也知道了我的任务是强化里面的剧情和线索。” 卡麦隆•麦金托什对此一直持有的是明确且清晰的要求,即他最不需要的就是一部只是改变了媒介和形式的变相的音乐剧,他希望这部改编影片能以属于它自己的方式,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艾里克•费尔纳说:“我们的职责是加强改编电影的存在感,让大家兴起一股想要观看它的欲望,同时还得努力维持住原著舞台剧的核心灵魂所在,让其渗透进这部影片的每一组画面当中——我希望我们能够牢牢地捕捉住麦金托什始终在强调的‘戏剧的DNA’,还有它如此吸引来自于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剧迷的原因。” 让所有人感到非常满意的是,在寻找合适的导演的过程中,演员们也一个接着一个地加入进来,而且这里还出现了一个特例——其实是汤姆•霍伯主动提出想要执导这部影片的请求的,那个时候,《国王的演讲》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如此令人惊叹的成功呢……霍伯曾在其他的领域与威廉姆•尼克尔森有过合作,所以当他听说了《悲惨世界》的改编剧本是由尼克尔森起草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霍伯承认道:“我的脑子里突然涌现出的是无限的灵感,然后我意识到,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具有趣味性的想法。” 虽然在此之前,汤姆•霍伯从没有看过戏剧版本的《悲惨世界》,但是这里面更吸引他的,却是音乐和古装的背景与氛围,于是他马上决定去看看这部舞台剧,霍伯说:“我还记得那是8月中旬非常炎热的一个午后,可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却一直有一种汗毛倒立的战栗感,这是我很少能够感受到的一种情感氛围,我真的被不可思议的旋律和舞台凝聚力给深深地吸引住了……然后,我买票又看了一遍,所有的一切也就此根植在我的脑子里。我能够清晰地体会到,阿兰•布比尔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音乐符号里潜藏的是什么样汹涌的情感,包括由此构建出的故事框架,也具备着令人想象不到的诱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