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下

Beneath the Darkness

(2012)

走进人心最阴暗的角落 《黑暗之下》是布鲁斯•威尔金森(Bruce Wilkinson)以编剧的身份创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将为影片担任的是制片人的工作……而身为导演的马丁•桂贵(Martin Guigui)之所以会被这样一个充斥着怪诞不安的气氛的电影故事深深地吸引住,还在于威尔金森赋予其中的诡异离奇的各种转折与线索,桂贵表示:“伊利•沃恩是我所见过的最为独特的一个电影形象,还有不按常理出牌且出乎意料的故事惯性,都让我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事实上,我一直都很迷恋这种带有着强烈的悬疑气息的恐怖片,而且始终在寻觅一个可以放手尝试一下的机会——威尔金森的剧本为我提供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关系,在回归传统与走向边缘之间拟定了一个相当合适的位置,从这类电影作品的原理和基础出发,最终却以一种相当新颖的方式画上了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打从参与到《黑暗之下》的制作工作之初,马丁•桂贵就清楚地意识到,这部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为伊利找到一位完美的扮演者,继而将这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大银幕上,桂贵说:“让我和布鲁斯•威尔金森难以置信的是,当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看过了剧本之后,竟然真的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实在是不敢想象,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幸和肯定……奎德是一个出于本能且发自内心的伟大演员,也是我和威尔金森进行了仔细地商讨之后,为伊利定下的第一人选。当我与奎德第一次就这部影片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致同意在我们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应该让伊利得到一种有机的进化和发展——我们首先应该将奎德特有的幽默感严丝合缝地镶嵌在故事整体的纹理结构当中,然后努力地朝着一个恐怖结合趣味性的方向不断地前进……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对焦的男主角本身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可是他又有着让人不寒而栗的另类的幽默气息,要知道这样的结合只会让影片显得更加地毛骨悚然甚至有点精神错乱——有点像是《闪灵》(The Shining)中的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或凯西•贝茨(Kathy Bates)在《危情十日》(Misery)中所做出的恐怖尝试。《黑暗之下》所遵循的是逼真的现实主义讲故事风格,所以奎德也得到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意味着他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在里面适当地穿插一些即兴表演。在这部影片当中,奎德将自己转变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野兽,展现出来的是从不曾轻易示人的另一面,他真的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纯粹的惊悚类的电影范畴,马丁•桂贵也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挑战与障碍,他回忆道:“鉴于《黑暗之下》本身的故事形态的限制,也就意味着我们手中能够掌握的电影资金真的是少之又少的,我们不得不制定一个异常紧迫的电影计划安排表,里面至少有一半的内容需要在夜间拍摄……但是,我更倾向于选择一种快节奏的摄制方式,尤其是在确保自己能够从演员的身上获得真实可信的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我觉得这是一种必须要善加利用的优势。为了维持住拍摄现场积极且带有着正面效果的高速运转,我和摄影师还有助理导演共同凝结出来的是一种异常紧密的合作关系,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德州当地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真的是让我们无比的敬佩——事实上,这里面最难以忍受的还是晚上过于寒冷的温度,有的时候甚至已经降至了冰点之下,几乎是瞬间就可以把人冻僵在原地。不过,这些辛苦与忍耐都是值得的,尤其是拍摄几个男孩在深夜时分开着车在马路上飞速行驶的那一部分内容,我们用灯光追逐着他们的身影,而他们则想尽一切办法躲避我们的追踪……实在是太疯狂了,最后把不明真相的警察都招来了。在影片拍摄期间,类似的即兴表演也为整个故事添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未知层面,在大银幕上制造出来的都是一些有利的信息。” 多角度的讲故事方式 作为一部惊悚之作,《黑暗之下》主要还是以与心理悬疑有关的内容取胜的,所以马丁•桂贵最为看重的就是寻找一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元素,而且必须得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行,桂贵说:“我很快就意识到,如果我能讲述一个散发着浓郁的情感的故事的话,那么影片中的角色就能成为第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至于技术方面,摄像机的运转速度和角度也有着相当大的讲究,除了从画面上能够看到的有形的恐惧,我们还在阴影处潜藏了很多无法清晰看到的未知的事物,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恐怖之源。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我觉得比较适用的小窍门,那就是适当地让整个场景恢复到寂静无声的不可思议的状态,然后再让有如地狱一般的邪恶全部释放出来——这么做可以让观众从头到尾都保持住警戒的状态,那种不舒服的压抑将会伴随大家始终。” 在马丁•桂贵所付诸的电影观念当中,他显然认为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调配一部电影作品的节奏和基调的,也可以让其融入到整体的故事当中,成为一个起到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桂贵解释道:“就这一方面,我与我的剪辑师埃里克•波特(Eric Potter)所持有的是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我始终坚信,原声乐所能起到的不只是促进与提升,也有可能运作不良最终让所有的一切毁于一旦,尤其是针对类似《黑暗之下》这样的心理惊悚片而言……我想我们利用音乐能够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就是让它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仍然会对观众的心理制造出情感上的冲击和影响——只能说我们的配乐大师吉奥夫•赞里(Geoff Zanelli)确实是深谙此道的,他牢牢地把握住了人们心情的跨度和起伏,创造出的全部都是让人魂牵梦萦且深入人心的旋律,以一种有力的节奏敲击着你的心脏,让你下意识地产生了一种寒毛卓竖的战栗感,在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惊吓的恐惧中看完这部影片。” 从一个电影导演的角度出发,马丁•桂贵对于自己能够完成一部像《黑暗之下》这样的悬疑之作,感到的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桂贵说:“整个过程中让我最为满意的一组场景,就发生在故事结局时的最后一部分,那是一个相当具有质感的长镜头,丹尼斯•奎德所饰演的伊利突破了重重阻碍,然后瞪视着摄像机说出了这部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这些内容并没有被包含在剧本里,算是我们临时加进去的,但也是片场的所有人通力合作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的一个接近于完美的成果。” 而到了为影片挑选合适的场景地的时候,马丁•桂贵再一次参与进来,对《黑暗之下》应该在哪里拍摄提出的是非常良性的建议,他承认道:“这同样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因为真的是很难找到和剧本中描述的地方匹配的场景,如果还能同时符合我的想象的话,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在寻找到这个我们认为非常完美的小城镇之前,我们至少探寻了12个有着类似的社区环境的地方,并最终将视线彻底地定格在了德州的史密斯维尔,还有一部分场景则是在巴斯特罗普拍摄完成的——不过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的是,去年夏天的一场大火毁掉了这里的一切,我的影片也成了用影像记录这片区域的一次‘绝唱’。” 虽然在此之前,马丁•桂贵从来没有接触过恐怖或惊悚类的电影作品,可是他显然对自己在《黑暗之下》中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地满意的,桂贵说:“这里真的有几个特别吓人的地方,都是值得流传下去的传奇——比如说4个少年第一次偷偷地溜进伊利的房子的时候,然后一步一步胆战心惊地走上楼梯,简直是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如果心脏有问题的人,建议真的要跳过这一段……还有最后,这群年轻人和丹尼斯•奎德在墓地对峙的时候,也是非常地惊心动魄的。”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马丁•桂贵一直都对恐怖电影异常地着迷,如今他总算是如愿以偿,亲自尝试了一番,桂贵形容道:“如果能在恐怖的大环境下再结合一些悬疑和心理上的元素,那么就再完美不过了,当然,僵尸类的作品也是我的最爱……我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曾经被《驱魔人》(The Exorcist)吓得差点拉在裤子里;《魔屋》(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也非常地棒,包括2009年的那部重拍版,简直是绝了;另外,我还对一部名叫《亲爱的僵尸》(Zombie Dearest)的小片子特别地感兴趣,那是我的好朋友大卫•凯姆科(David Kemker)多年前制作的一部独立作品。等到了与心理惊悚有关的范畴的时候,我则是从《致命诱惑》(Fatal Attraction)、《恐怖角》(Cape Fear)、《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以及《闪灵》中获得了极大的创作灵感,这些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也被无数电影人当成了可供参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