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

Shuang Bao Tai

(2011)

《双胞胎》导演阐述 一、我们要表达什么?孝道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没有孝,一切德行与人伦纲常都免谈。以前中国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治天下,题目太大。但如果老百姓都不守孝道了,这天下,也就分崩离析了,谁还能治理得了这天下呢?孝与养紧密相联,不对孝的对象尽赡养义务,孝就免谈了。目前,我们社会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严重得令我们胆颤心惊。大家如果经常看央视12频道,道德观察栏目里,虐待、遗弃、不孝敬不赡养父母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触目惊心啊!只要不短命不夭折,每一个人都会老,每一个人都会走到需要别人供养和照顾的时候,抚幼养老,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要求,不孝就是违反人性、违反自然规律的,必将受到自然与道德的双重惩罚,所谓遭天谴是也!我们这个片子,就是想通过影视形象来传达我们的一个基本观念,孝是高尚的,不孝是很无耻的,通过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讴歌孝的精神,对不孝子和不孝的行径进行严厉的鞭挞!我们以“令人揪心”的力量来表达我们的主题! 二、影片的体裁与样式电影发展到今天,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已基本到了尽头,什么样式的片子,我们都见过了,只有内容是常新的。影片的魅力,主要来自于我们所叙述的内容。形式本来就是为内容服务的。本片不作什么形式上的探索,老老实实的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就是用一个平铺直叙叙事方式,正剧的体裁,小说式的结构。只是,我们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动画与真人的结合,这其实并非是我们有意探索什么,也不是赶啥新潮,因为,动画与真人结合的影片,早在上个世纪中美国人就有做得很成功很好的片子了,最典型的就是《是谁杀死了兔子罗杰》,我们就是花大钱去做,也做不到那么好。我们之所以加入动画,是无奈之举,历为,我们的影片的叙述空间的跨度是很长的,像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年代戏。在技术上,很难用真人演员来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慢慢长大到成人的。怎么办呢?内容需要,演员又无法解决,只好请画家来解决了;二,用第一人称的旁白来叙述很多重要的但却又无法在很短的篇幅内以画面完成的叙事内容。我们不要拘泥于“影视要用画面说话”的似是而非的观念,影视艺术是最自由的,最不拘一格的,没有什么该不该,只有适不适,适便是,不适便不是。我们这个片子,大姐深情而娓娓道来的旁白,是我们本片不可缺少的“声音形象与叙事元素”。缺了它,影片的叙事链条便会断裂,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便会不完整,观众也法理解我们究竟要表达什么? 三、关于人物为什么要设计成双胞胎呢?是因为更好表达我们内容。莎士比亚有一出戏剧叫《李尔王》,李尔王有好几个女儿,他最不喜欢其中一个女儿,记得是小女儿,因为穷,又因为给他过生日时,既没有送厚礼,又不会说奉承话,因此,李尔就嫌弃这个女儿,把财产都给了大女儿二女儿,结果,抛弃自己的恰恰是这两个女儿,收留自己的却是自己嫌弃的小女儿。看起来古今中外都不缺这种白眼狼。不仅一母所生,而且是同日而生,为什么会不一样?这更有令人震惊和叹息的力量。有人看过剧本说,不孝子李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前面缺少铺垫和挖掘其思想根源。这点我很不以为然!很多理论,是理论家们为了理论的需要硬是要挖掘出来的理论根据,其实很多(我不是说全部)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而来的。生活永远比理论正确与丰富,生活的本质总是粉碎理论上的概括。我们发现有些所谓的根据永远不是根据,因为,现实总是不断地产生理论的反证。而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为一个要批判的角色找他的合理性,这样便是否定了我们自己的批判,不孝还能有理由吗?任何理由都是不成立的,这是做人的底线。要说理由,是不孝子自己的理由!电影,我认为,无论你用台词说出来的、还是用动作体现出来、或是用画面呈现出来,或是以情节“自然而然(其实也是创作者设计的自然而然)”的表达出诸如此类的本质概括。都不是电影最需要的“本质”。我可以大胆而极端的说一句,电影、表象的呈现是最最重要的,电影呈现才是真正的本质。把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概括的表象有意味地呈现出来,就是影片的中心任务。因此,我们拒绝为不孝子李春找任何原因,所有的原因在于他自己,是他自己作的因!我们无权更不能昧着良心替他找任何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甚至是遗传方面的原因,把一个不孝子的无耻之心栽赃给社会和其他群体,是不道德的。一切皆自作自受!因此,影片里的李春,是令人无法理喻和理解的:“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在CCTV-12频道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角色,发出这样的追问。这就是生活与现实。我们的正面人物李东。这是一个令人看了很无奈但却很心痛的角色。从小被父母偏心,嫌弃,被当次品养着,一切好的,好吃好喝好玩和生活必须的,都李春优先。结果,像是命运弄人,长大以后,却要担起照顾双亲的责任,而且是无怨无悔、尽心尽意。他笨,但他孝顺,他不会表达,但他心里明白,他履行了天伦赋予自己的职责。有人说,他为什么就不反抗呢?拿怕是以一两句牢骚?甩一两次锅碗瓢盆?如果这样,这个人就没力量了,就很一般了!李东的不一般就在于他的一以贯之,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格和品格都十分统一的人!他所有的反抗(如果要说反抗的话),就在于最后对那位“孝悌皆空”的双胞胎哥哥李春冷笑地说出一句:“李春,你是不是认为我真的什么都不懂啊!”然后把电话挂了,去帮助父亲大便了。这是给李春的一记最为响亮的耳光。除此,如果让李东这个角色中间有任何的反抗,都是没有力量的,都是损害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取之不用。大姐这个角色,就是代表观众的意志的,她是孝顺、责任和愤怒的观众的化身。她要表现出一个管家的气质,也要表现出一个女儿的孝心和一个大姐的责任心来。她要敢于发怒,要敢于站出来主持公平,敢于居高临下。父亲这个角色,是个典型的老式干部,一个严厉的父亲,也是一个偏心的父亲,而且是一个以为自己一辈子都是强者的男人,结果,命运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与李尔王本质是一样的,有点自酿苦果被命运报复的味道。以强者出现,以弱者收场。这个角色也是有警示作用的。天下父母,不要偏心。 四、关于表演我们理直气壮地申明,我们奉行斯氏的体验理论。大姐的表演,掌握一个基调,就是“励与情”的结合,严厉,深情。李春的表演,基调是,要趾高气扬,要目中无人,要强词夺理。李东的表演,木讷,质朴、真诚、孝顺,没有自信,一心一意做事。母亲的表演,前三分之一,是个正常的操劳的母亲,三分之二,就是一个病人,是一个小脑缩后带上了性格烙印的精神病人。不是疯之,也不是正常人。这点要掌握好界线!时常好得出奇,时而疯狂闹事,掌握好了,能出彩,掌握不好,会出戏。父亲的表演,分两大阶段,未摔跤前,父亲的贯穿行动是,要做一名说一不二的父亲,摔跤后,我一定要重新站起来。前后的情绪落差很大,肢体语言很重要。 五、关于摄影不玩什么花式。从容不迫,深情而又舒缓的运动。多用长焦,如果焦点跟得上,不需要的后景与环境,全部虚掉。画面的内容是为表意而存在的,多余的都可作虚处理。那么长焦镜头是个很好的方法。需要的焦点硬而实,不需要的软而虚,画面好看,主体突出,诗意盎然。摄影方面的设计,无非涉及构图、色彩、光线、运动四个方面构图方面常规构图。为叙事需要,不要追求诸如不完整构图啊,不平衡构图啊等等希奇怪状的玩意,老老实实,突出主体,令人看出来就是正常人眼里的生活,正常人眼里的人和事。色彩方面随着年代的不同,我们分三个颜色板块:一是李春李东初中毕业之前,是消色处的,基本上接近于黑白;二是李春李东初中毕业后到李春结婚以后这段时间,做点旧色。父亲摔跤到最后是现在时的色彩。色彩的变化,代表年代的流逝。光线追求自然光效,不要用大反差,慎用顶光,光比达到一比八,也就是明暗三档即可运动设计能动则动,有时也不一定需要什么运动契机,镜头就是观众和创作者的眼睛。有些事情,我们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移动地去观察和品味。这就是摄影机运动的生活根据。根据本片的叙事需要,我们的运动要徐缓,带着从容不迫的抒情味道。 六、关于美术本片的美术风格是什么呢?写实,接近于纪实。选取有利于叙事与表意的场景就可以。还原生活的质感。本片的美术重点在于化装,我们指的化装,不是化妆。化装是塑造,化妆是点缀,我们是要塑造人物的,不是点缀演员的。特别是对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人物的化装很重要。双胞胎李春李东可以换一次演员,但父母不能换,全依赖化装了。父亲有三个阶段,一是中年装,二是未摔跤前的老年装。这两个阶段都是有头发的。第三个阶段是摔跤后的老年装。从此以后是光头了。三个装,叙事上,表明不同的年代与身份,表彰上,体现三个时代的人物心境与状态。 七、关于音乐我始终认为,电影音乐不是配乐,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少之便失之,淫之则乱之,适之则魂之。也就是说,电影音乐往往是一段内容的灵魂。本片要作曲,不能选曲。一是因为本息叙事是唯一的。二是选曲总有点牛头马嘴之嫌。而且还涉及版权。本片的曲子,需要以钢琴为主,辅以小提琴。曲风要深情委婉。可以少量的鼓,不用重金属。需要作曲根据样片去作曲,量长度,情绪要准确。 八、关于录音电影是视听艺术,声音也要分三个层次:最低的一层是自然音响,达到自然声音的还原;第二层是情节声音,有剧作上的叙事功能;最高层次就是第三层了,可以表意。这是最难的。我们单说第三层次的,表意,可以放大自然音响,也可以弱化自然音响。弱化也是一种塑造。李春在父亲病床边大吵一架后拂袖而去,会出现鼓声,这是为了表意。第二天,他上火车走了,火车基本没声音,也是一种表意,那里只有大姐李华的旁白。还有李东最后扶着父亲练走路时,父亲脚步划动的空气气流声,要像绸布划破空气的声音一样,这是一种民族舞蹈水袖的声音。这是对李东与父亲关系的一种升华和重新定位。这是诗的乐章。自然主义的脚步声,可以一步都不要。所谓导演阐述,其实就是一种施工方案。与土木工程工头在开工前,对农民工的动员与训话没有什么两样。希望我们开工顺利,不要出现豆腐渣工程。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