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7.3

Tomboy

(2011)

性别与身份上的认同 《假小子》是法国女电影人瑟琳•席安玛(Céline Sciamma)自编自导的第2部电影长片,关注的是一个以现代为背景的与成长有关的话题,同时还在里面注入了一种轻松、明快且令人着迷的动容心绪,不仅仅阐述的是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有孩子与大人的,尤其是在身份的认知方面,平添了一个复杂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层次,探讨的是一个人的心与身体到底会被分裂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基本上而言,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成为一个城镇或社区里“新搬来的小孩”,而对于一个4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时候的他们刚刚开始有一点成长的感觉,也在逐渐地对异性产生某种另眼相看的喜爱之情——就像影片中的劳拉一样,在她看来,搬进新家、结交新朋友,这种转变特别地具有挑战性。事实上,劳拉的世界早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混乱和变迁,由于她的爸爸、妈妈正在为新生儿的到来而手忙脚乱,根本无暇顾及到她,也使得她混淆了性别的概念……当然,劳拉虽然一直留着很短的头发,而且还喜欢穿运动装,不过确实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直到搬到了新家,她的这身打扮再加上她假小子的个性,很容易就会被其他小朋友错误地当成了一个男生,于是她以“迈克尔”的身份重新出现,真的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男孩,并开始了为期一个夏天的体验,尝试着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然后再想办法去适应这个全新的可能性。 瑟琳•席安玛是在借助这样一个故事去挖掘隐藏在人与人的关系背后无法预知的真相,不只是孩子之间的,还有父母、朋友和兄弟姐妹,随之而来的全部都是引人注目且很有挑战性的伟大发现,以一种令人惊叹并极具穿透力的显而易见,将一个人的自我的多样性展露无遗。回想席安玛的大银幕处女作《贪得无厌的人们》(Water Lilies),就是在对3个青春期的少女做出带有敏锐的细微差别的深入研究,揭露了她们是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性别和身份的全过程,曾获得过3项恺撒奖的提名……而到了这部《假小子》,席安玛选择的女主人公的年龄甚至要更小,作为一个刚刚搬到这个街区的小女孩,她却渴望着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张,被这里的每一个人接受和认同,席安玛解释道:“我是围绕着一个相当强大但很简单的想法创建了这个电影立意的,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一个谎言,还有一个秘密行事的人物,结果却发展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故事根基。到处都是有待解决的悬念,确实是很有移情作用,也允许我可以从容不迫地描述一个关于童年的生动的编年史——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却又时不时地冒出一大堆无法预知的意外。” 这部影片的背后显然还涵盖着一个来自于瑟琳•席安玛的主张和断言,她认为在询问一些与性别以及身份有关的深刻且成熟的问题上,孩子的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席安玛说:“一提到童年,大家都会想到那段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我觉得这太过理想化了,我认为在生命的这一阶段里,同样有可能显现出性欲和暧昧不明的情感,我想要描述的就是这些。”确实,当小劳拉第一次和新朋友们一起玩耍时——不过她这个时候已经变成“迈克尔”了,他们沉浸在了像“真心话与大冒险”这种更有趣也更带有探索意义的游戏当中,不管是接吻还是分享同一块口香糖,都制造出了欲望和恶心的双重反馈,包括他们在踢足球或在游泳池里打闹的部分。 可以说瑟琳•席安玛的剧本是相当地原始和基本的,却又蕴含着不一样的美感和朴素,尤其是影片中的劳拉的真实身份不可避免地暴露的那一刻——起初,当她向又高又受欢迎的丽莎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这个新来的小孩是男生,只是一个努力想要适应新环境的普通的4年级学生。但是,随着镜头转向她和妹妹一起洗澡之后,她真正的性别也就大白于天下了……不过,对于《假小子》里的其他人物来说,这仍然是一个秘密,只有劳拉和观众获悉了真相,最后还有劳拉的妹妹珍妮,她意外发现了姐姐的诡计,然后很快发展成了同谋。席安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营造出的不只是悬疑的色彩,还有紧张的情绪,既强烈又很吸引人——在每一个转折之处,劳拉的秘密都有可能被捅破,比如说她是怎样把女士的游泳衣改成了男款的,还有在户外如何像其他男孩一样撒尿,最后她又说服了感到异常困惑的珍妮和她一起保守秘密……但是,随着夏日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劳拉不得不去上学,当其他孩子讨论教室的分配问题,并且奇怪为什么迈克尔的名字不在班级名单上的时候,劳拉才开始认识到,她小心维持的假象,很快就要完全坍塌了,席安玛承认道:“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自然就是选角的环节了,因为这部影片要求我们不得不找到一个小女孩,她不但要会表演,还得很容易就能被别人当成一个男生。” 异常折磨人的选角过程 由《假小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瑟琳•席安玛知道她所能掌握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也明确了这部影片只能有一个简单且迅速的拍摄历程,席安玛说:“我差不多用了不到3个星期就把剧本写完了,还故意将故事的结构设计得分外简朴,这样我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做准备工作——里面包含的是两个主要的背景地,再加上50个系列场景。我是在3月末开始了创作工作的,因为我们想要赶在8月份的时候完成影片的拍摄,而且我们只有20天和15位工作人员……我们不得不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这样的方式显然要比花好几年找预算可行得多。” 然而,让瑟琳•席安玛感到比较苦恼的是,她始终没有找到一位合适的小演员来诠释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时候距离《假小子》开拍的日子只有几周的时间了。而让这一切更加糟糕的是,法国制片行业的规定是你必须得有一个历时几个星期的周期,以便取得必要的书面许可,允许未成年演员在夏日的时候工作,席安玛描述道:“最终,是我们的选角导演克丽斯特•巴拉斯(Christelle Baras)勇敢地站了出来并承担下了这份艰巨的任务,她知道我们没有时间去学校做广泛的搜寻和查找了,所以决定我们只会见那些在经纪公司登过记的小演员。我知道很多电影人在谈到自己是如何挑选演员的时候,听起来都好像是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但这是真的——选角的第一天我们就见到了佐伊•赫兰(Zoé Héran),试镜之后决定让她来出演劳拉,因为她从走进房间的那一刻开始,就一副小男孩的作派,她真的很喜欢足球,即使她留着一头长发,却无法掩盖她假小子的性格……虽然当时我们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拍摄资金,可当我一看到她,我就知道自己必须得把这部影片制作出来,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她的存在。” 随着佐伊•赫兰剪掉了长发,她假小子的气质也愈发地明显且突出起来,还有她那特别上镜的五官和面部特征,让她不管是以劳拉还是迈克尔的身份出现,都能具备迷人的魅力和真实的羞涩,而她那非常自然的女性化的撅嘴,也发展成了男孩子式的怒视……不过,《假小子》真正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儿童演员,在这样一部大人很少出现的电影作品当中,迈克尔的世界充斥的是不同年龄和种族的孩子,看起来就和真正的法国市郊没什么区别。如果说这里还有比寻找到饰演劳拉的完美人选更为艰难的部分的话,就是如何挑选一个更加小的演员,来出演最重要的配角之一珍妮——她是一个活泼可爱、长着一头卷发的小女娃,正处在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年纪,对她的姐姐更是有着毫不掩饰的喜爱。当然,像珍妮这种小姑娘,对新环境以及即将到来的新生儿是不可能有什么的感觉的,然而这个角色展示出来的复杂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了一个成年人所能感知到的知识范畴。而且特别爱说话的珍妮可能是整部影片里对话最多的一个人物,她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用笨拙的肢体语言和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瑟琳•席安玛说:“我们为此面试了很多6岁的小女生,她们无一例外都太可爱了,可是当我们向她们解释需要做的事情时,却发现基本上都是无法沟通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女孩和赫兰之间看起来就得像真正的姐妹一样,包括那种互相信任的感觉,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玛龙•莱瓦纳(Malonn Lévana)的身上,因为我特别喜欢她所使用的说话方式,尤其是她可以让自己听起来非常成熟并且很聪明——《假小子》所提及的姐妹情,其实来源于我自己曾有过的真实经历,所以我才会对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如此地期待和渴望。” 等到了给丽莎征集一位足以匹配的小演员的时候,在联系了法国所有著名的经纪公司之后,瑟琳•席安玛也再一次陷入到了不安和烦恼当中……作为整个邻里环境的孩子王,正是个子很高且稍显成熟的丽莎第一个与迈克尔有了实质的接触的,并邀请“他”进入了自己的圈子,她从一开始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自己的意愿,她想和迈克尔发展出一段超越友谊的关系,席安玛形容道:“结果他们给我介绍了一大堆漂亮的女孩,其实我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姑娘,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公主——正好克丽斯特•巴拉斯想到了她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让娜•蒂森(Jeanne Disson),也终于让陷入了困境中的选角之路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