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ucky One
(2012)
到底是命运还是几率? 《幸运符》改编自美国“纯爱小说天王”尼古拉斯•斯帕克斯(Nicholas Sparks)所著的一本同名小说,之前曾被搬上大银幕的《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和《分手信》(Dear John)也都出自他的手笔……而到了这本小说,透露出的则是一股浓浓的带有着宿命意味的潜流——这个世界上到底真的存在那种被称之为命中注定的可能性吗?命运是不是真的会影响甚至干预我们的行为?不管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的意外时刻,是不是都已经事先安排好了?这是一个历时非常悠久的古老的话题,恰好也是斯帕克斯的原著的核心内容所在,为改编之后的影片担任了导演工作的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说:“当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前提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不多见的契机,仅仅是一张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照片,改变的不只是一个男人的一生,还有他曾接触或联系过的每一个人,也都随之出现了惊人的转变,真的是让我为之无比地着迷……在我看来,与命运和定数有关的主题是相当具有凝聚力的,而且我最喜欢原著小说的地方,就在于里面是以一种如此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来描述这些内容的。” 作为自己创作的第一本小说,在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看来,正是某个突然而至的灵感,最终却成了《幸运符》的依据和基础,他回忆道:“我还记得我当时只是看到了一个单一的画面,里面的内容是一个士兵从沙子里找到一张被烧的残缺不全的照片……我的脑子里突然文思泉涌,那是一种激荡澎湃的情绪,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他把这张照片当成了自己的‘幸运符’,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不过,到了《幸运符》当中,这张照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带来好运的象征,而是变成了一种催化剂,带领着主人公展开的是一场关乎着自我发现和疗伤的命运之旅……对于制片人丹尼斯•蒂•诺威(Denise Di Novi)来说,这部影片已经是由她负责搬上大银幕的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第4本小说了,诺威说:“当我第一次阅读《恋恋笔记本》的时候,就完完全全地迷上了斯帕克斯的作品,他为我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重新开始相信爱情以及爱的能量——这一部当然也不例外。我想,每一个人都愿意相信爱真的可以征服和战胜一切,即使有的时候几率很小,但有希望总是好的。” 在影片中扮演了男主人公洛根•提博尔特的是扎克•埃夫隆(Zac Efron),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军官,他似乎是公然在向不可能出现的概率发起挑战,在伊拉克连续服了3次兵役,却仍然能够毫发未伤的安全返家……而对于埃夫隆来说,他显然也是对故事中与运气、爱情和命运有关的连续概念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埃夫隆形容道:“我觉得大家对爱情的理解,大多与命中注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时候,你甚至会主观地朝着这一个层面去想,这是大家心中对爱情的一个既定的概念——所以说这一切为什么不能衔接到一起呢?我想这就是原著如此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制片人凯文•麦柯米克(Kevin McCormick)接着说:“尼古拉斯•斯帕克斯以一种相当优美的笔墨将爱与命运这两个主题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然后到了斯科特•希克斯的手中,他不但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影像方式将原著中所有的信息都传达出来,而且还创造出了带有着令人惊叹的必然性的奇妙感觉。” 至于编剧威尔•法特斯(Will Fetters)的任务,则是负责将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原著小说改编成一个完美的电影剧本,法特斯说:“斯科特•希克斯是我遇到过的最具合作精神的一位导演,而且他的到来真的是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有原作者斯帕克斯,他的作品为我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拥有着最为完美的可能性的基础立意——事实上,早在我真正看到小说之前,就已经被这样一个有关一位军人是如何拼凑命运的记忆碎片的概念给牢牢地吸引住了,他总是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足以迷惑住所有人的问题,到底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有没有原因呢?虽然到了最后也没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个信息却完美地交织在了剧本的字里行间当中。” 泰勒•席林(Taylor Schilling)在影片中饰演的就是照片中的女人贝丝•克莱顿,她在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变成了一个男人的护身符,甚至连对方的存在都不知道,席林承认道:“当我阅读剧本的时候,一下子就对里面的人物产生了某种感同身受的共鸣——他们都曾经历过惨痛的失去,也都拥有着重新获得快乐的潜能,不管这是不是属于他们的最终的命运,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浪漫色彩。”丹尼斯•蒂•诺威则认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在自己生活的某一段时期,都会拥有一个类似的‘幸运符’,不管我们是不是真的相信这种说法,但是至少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继续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从男孩到男人的惊人蜕变 《幸运符》所讲述的故事开始于伊拉克,洛根正在这里履行他的第3次兵役……几乎是在转瞬之间,他就被卷进了一场子弹横飞的炮火之中,连带着也改变了他的一生。而对于洛根的扮演者扎克•埃夫隆来说,这个角色同样给他带来了一个相当大的转机,让他在身体和情感上都经历了极大的蜕变——因为他不得不让自己的样子、动作和反应都变得和一名真正的美国大兵没什么两样,要知道他是在一个战区里服役,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更加地血腥和暴力,那是一个我们没办法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斯科特•希克斯说:“当我们在影片中第一次见到洛根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就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他都曾经历过什么,而且显然非常理解那种受到伤害的感觉,只是他在想尽一切办法摆脱这种充满着冲突和矛盾的局面而已。可以说,埃夫隆为这个角色所做的一切,真的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外形,并且真的将自己彻底地沉浸在了一个士兵的心绪当中。他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有着轻微的无情与冷漠的外部特征,再加上一点点神秘感,属于那种我们无法一眼看穿、需要慢慢了解的人物类型。”埃夫隆则补充道:“最初的时候,我并不是特别地自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实现一个难度如此之大的角色,毕竟他与我以往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随着我开始深入的思考,越来越多地与希克斯交流,我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可以诠释一个以前我从未接触过的电影形象,我不应该轻易错过它。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开足马力,才有可能扮演好洛根这样的角色,好在我身边还有希克斯的从旁协助,我觉得我们真的可以做到。” 包括制片人丹尼斯•蒂•诺威在内,他承认自己从事这个行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到演员们做出一些足以改头换面的全新的尝试,诺威表示:“这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一个天分,而这一次轮到扎克•埃夫隆接受挑战了——在这部影片当中,他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包括他走路、站立的方式,还有他是如何展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转变的,看着他一点点地变成了洛根,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凯文•麦柯米克接着说:“即使埃夫隆从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可他仍然为这个角色完成了一次精确又独特的呈现……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们所见的埃夫隆,大多时候是以一个少年的模样出现的,如今他就这么在我们面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此惊人的反差,势必也能帮助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小说中的人物变得立体继而鲜活起来。除去让自己的外表看上去像是一名军人,埃夫隆还以一种正确的尺度,塑造出了一个饱含着痛苦和能量的矛盾个体。” 为了以更加完美地姿态演绎这样一位经验非常丰富且相当老练的美国军人,扎克•埃夫隆为此做出的是特别艰苦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持续了几个月的对身体方面的严格训练,而为他做军事顾问的詹姆斯•戴沃(James Dever)就是一名退役的军士长,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了差不多25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埃夫隆每天凌晨3:30分就得起床,就连在影片拍摄期间也一直维持着这种状态。与此同时,他还得按照经过了精密的计算的饮食标准摄取营养,目的是为自己的体重增重20磅,以便让自己从外形上看起来更加地可信、真实,甚至为此不惜剪短了头发,改变了自己那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发型——除了外在,内心的构架也是同等的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的心态和灵魂,埃夫隆特别和斯科特•希克斯一起拜访了海军陆战队基地彭德勒顿兵营,与驻扎在那里的士兵们做出了广泛的交流,甚至通过他们的双眼看到了战争的影子,埃夫隆解释道:“当我们抵达那里之后,感觉上就好像是步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整齐地站在那里,由此体现出来的那种坚定的信念,真的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尤其是在他们的视线都停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而且永远不会停止这种眼神方面的交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同一代人,可是他们却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奔赴前线。他们已然经历过很多糟糕乃至令人作呕的遭遇,我们坐在一起,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的时间,与他们的交谈,是我曾有过的最令人惊叹的对话——我想这些信息对于我的角色来说都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体现,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感谢他们,他们告诉我的个人的故事和情感,都将成为洛根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组成部分。” (文/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