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海下尖刀》,是一部描写当代军人的影片。军人,在观众心中往往有一个固有的形象,无论哪个年龄层的观众,对军人的认识多来自于对于战争时期的军人形象,冲锋陷阵,保家卫国,他们是人民安定生活的保障。但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安定富裕的当代,军人形象却在观众心中逐渐变的模糊和呆板。如何在影视创作中为观众展示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是军旅题材影片需要一直注重和思考的关键。银屏上的军人形象有很多,几乎是前承后继的,抒写了当代军人的崇高形象,大部分以无私忘我的战斗精神和面对灾难的大智大勇为情感寄托点,对军人形象的正面刻画,总体上说一直都是清晰可辨,容易认同的。应该说,这即有一种鲜明审美判断的优点,同时又有人物平面化、简单化的弱点,在完美的正义,永不放弃的执著这些伟大品格的阴影下,多多少少地,军人的常态消失了,那种最深刻的存在于常态之中的真实也消失了,电影变成一种为某种预先设定的标准而拍摄,只要是军旅片,势必要对人生常态进行过度剪裁,严格过滤,在这种创作趋向下,电影中的军人变成充满了使命感与正义感的超人,他们人间烟火的一面是极其缺乏的。这也是我希望能在我的创作中尽量避免的。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军人变成普通人这样简单,首先,尽管是和平时代,军人这一职业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危险性,比如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罗毅这样的炸礁队员,在当今社会,这样危险的职业并不多,也就是说,他们比我们承受更大的生存压力,这来源于职业本身。其二,军旅环境中的人,更多的有一种传统的情怀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思维习惯、对价值的判断,都身处社会中的我们不太一样。心理上的这两点差别,是军人与我们常人的分水岭。能够深切理解他们的心灵特征,把握他们个性中固有的一方面与现实社会的冲突,这是我对电影《海下尖刀》这部电影的一种创作追求。《海下尖刀》这个故事,以海军炸礁队为军港开辟航道为故事背景,讲述炸礁队队长罗毅和潜艇学院毕业生郭晓阳之间复杂的兄弟情感,展示严肃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军人们真实而细腻的情感生活,目的是让观众感受到炸礁队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影片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以罗毅带领炸礁队需要解决重重障碍为军港开辟航道为线索,另一条是罗毅和郭晓阳兄弟之间的复杂情感发展为线索。这其中,有战友的情谊,有兄弟的情感,有军人的责任,有对家庭的愧疚,更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对人物原型比较多的了解了真实状况之后,发现人物基本上符合于我们最早的设定。故事的主人公,令人钦佩的一面,不是在与最后关头显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更多是把镜头对准他的日常生活,对准他心理压力,对准他周围环境的困窘和他心理的矛盾,军人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高尚性,并不能使他区别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同样要承受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且这种承受还会因为自己是个军人而来得更为艰难,需要更多的坚忍不拔,需要牺牲的精神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案件本身作为压力的开始和背影始终存在,不仅仅是那种常见的、豪迈的、光彩照人的战斗中牺牲,而是主要描写主人公在疲惫与苦涩中的坚持,这种坚持因为它来自于最简单的也最难得的责任感,而显得十分可贵。这种坚持即是一个军人的职业道德,也是他的人生操守。在人物的把握之外,影片在总体上,有这么几点是值得注意和思索的。 本剧的主人公罗毅一直很矛盾,面对自己的弟弟郭晓阳,他一直难以相认。我们想使观众领悟到,人,终究不会因为历史过去,而淡忘历史留下的思考命题,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与死、情感与责任等问题上,往往是岁月越久远,人的那份情感越浓烈。在另一个层面,人的理想追求、情感寄托是有传承性的,尽管,罗毅和郭晓阳是两代军人的形象,但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追求的延续,哪怕这种延续要有多少曲折和坎坷。我认为在宏观把握上应当追求比较浓烈的戏剧风格,而在细部展现上,则应当在不违反生活的规律和当代人的感情逻辑的基础上,完成戏剧化的风格。洗练、明快的节律,但是却折射出题材的厚重感,军旅生活特别是海军独有的阳刚之气和潇洒、亮丽。一定成份的军事神秘色彩:不出场的罗毅和郭晓阳的父亲无处不在的影响剧中人的情感和命运。开辟航道的危险。潜水生活本身就具备的神秘等等。这部作品主旨涉及到当代军人关于人生价值思考和道德评价的,正因为如此,作品底蕴应当是深刻而厚重的,但又是充满青春朝气和阳钢之气的。在艺术追求上,立足于现实生活土壤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方式,但又是超于生活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强烈的戏剧化人物关系;着重表现海军炸礁部队独特和神秘的生活场面和潜水后海底世界的斑斓;罗毅和郭晓阳复杂身世的神秘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