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

Red Lights

(2012)

走进一个真假参半的灵异世界 由曾执导过《活埋》(Buried)的西班牙电影人罗德里格•科特斯(Rodrigo Cortés)自编自导,这里所描述的“红灯”现象,是对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奇幻或见鬼事件的一个笼统的概述——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一对专门揭露各种灵媒、赏金猎人和超自然传闻的打假专家,随着他们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对手,一个拥有着通灵能力的精神宗师,也使得他们陷入到了一个异常可怕的漩涡当中,不但威胁着要推翻他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还逼迫着他们必须得做出足以左右生死的选择,科特斯承认道:“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希望大家不是以一种满怀期待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我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突显自己的谦虚或中庸之道,但是从我本人的立场出发,我也不希望自己得到某些特殊的对待和关照,我只是在将我使用的方法灌输给大家而已。一直以来,不管对任何事情,我都会将自己的预期值降到最低,这样摆在你面前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现实,你都不会因此被惊呆或石化,还可以理性的对此做出分析和思考,脑子里也能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客观且冷静的判断。不过,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显然不是感知你周遭的一切的最好的办法——我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观众,如果你想要得到的是一次异常清晰明了的观影体验的话,不管你正在看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也不管你喜不喜欢里面的内容,你最好能在看到浮于表面的现实的基础上,还能从中挖掘出本质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一部电影作品所能传达出的能量,继而让你真真正正地完成一次不同寻常的影像之旅……而我自然希望这部《红灯》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出乎意料的实时的惊悚体验,关乎的全部都是故事本身,而不是存在与不存在的科学层面的探讨。” 显然,对于罗德里格•科特斯来说,不管是拍电影的还是看电影的,其实都是这个产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这个游戏的玩家,科特斯说:“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是从什么样的立场出发,这里都存在着一个很有趣味性的开始——当你意识到自己不要对某个过程抱有太大的期望的时候,其实也是这部影片在以它的方式进驻到你的内心世界,继而发展成了一股相当怪诞的能量。通常情况下,你是很难对一部电影作品付诸一种清晰的观点和切入角度的,往往在你看过了一部感觉非常不错的影片之后,过了两三年的时间你再去重温它,却发现它已经失去了你第一次看时的特色和韵味……当然,也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状况,会让你觉得非常地不可思议,‘我当时在想些什么?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作品,我怎么会觉得它不好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加直观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一部像《红灯》这样的独立制作所竭力避免的,我们不能在主观上造成太过强烈的反差,这样很可能在大家真正观看到这部影片之前,就已经为其添加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喜好甚至观念,而降低了观影时的乐趣——我想我们都应该尝试去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我正在描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属于电影的世界,这很可能就是你目前正在过的现实生活。” 《红灯》中所提到的灵异现象或事件,同样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甚至直接发展成了一种走另类风格的时尚和流行元素,罗德里格•科特斯描述道:“也许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大家都想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某种超越了大自然的启示,也赋予了这部影片无法解释得清的能量和意义,要知道有的时候,我们的信仰,往往决定了我们的意识流和精神层面……我们的人生是由大片的空白和痛苦组成的,所以有的人为了填补这些缺失,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去逃避现实。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想到自己会讲述这样一个关乎了这种超现实存在的恐怖故事,毕竟一直以来,我对这种事并不是特别地感兴趣,可是如果要探讨的是其对我们以及我们所遵从的信仰的侵袭与影响的话,就属于另外一个认知范畴了,形成了一个与感知力度有关的实例。我想要以经过了科学认证的事实作为基础,然后为其添加某种靠感应实现的理解体系,以及我们的脑细胞的功能性和运作方式——以我们的思维转换为例,其实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大脑,因为它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反馈给我们真正的现实,在谎言的蒙蔽下,也使得我们的大脑成为了一个带有着很大的缺陷的感知现实的工具,而这恰好是我想在《红灯》里意图传达的信息之一,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自然且可以触碰到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你正处在愤怒当中,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的周遭都在战栗和颤抖,玻璃也开始出现了裂痕并最终完全粉碎,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你强大的精神能量导致的结果,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刚刚地震了。” 信仰与悖论 来自于爱尔兰的希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的角色是打假专家汤姆•巴克利,然而,随着他与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通灵师成为了对手,他之前的信仰也在一点点的坍塌……尤其是当他无意按下了一个开关,却让整个剧院爆炸变成了一个废墟,他也终于开始思考,所谓的精神力量,到底能够延伸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罗德里格•科特斯说:“在这样一个相对极致的时刻,会出现两种全然不同的可能性,你不得不做出选择,但是被你放弃的那一个,同样被证明是合理且正确的,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悖论——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你会开始质疑自己做出的决定,当你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怀疑论者之后,就会像影片中的汤姆一样,成为‘红灯’现象的调查者甚至研究人员,想要找出的是这里面不和谐的元素或破绽,不过大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疑问都能找到答案的……我通过《红灯》传达出的是一种相对个人化的观点,当你不得不为了寻找真相而一路前进的时候,特别是你主观意识想要这么做,那才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你明明已经发现了某种诡异的变化,却偏偏对此视而不见,假装一切都维持着原貌,那就意味着其实你已经输了——这里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其中的一些当片尾曲响起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忘记它们了,一天以后,你就不再记得和它们有关的任何事;至于另外一些,却会不断地让你想起里面的内容,令你久久无法忘怀,而且总是想和什么人探讨一番,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希望我的影片同样可以为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为这才是我制作它的初衷和目的。” 《红灯》在2012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以来,看过的人可以说呈现出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而这正好也是罗德里格•科特斯最乐见其成的结果,他解释道:“事实上,看过我的作品的人,大多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我早就预见到了,甚至还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我与很多不同类型或定位的观众一起观看了我的所有影片和短片作品,在不同的时间观察他们所做出的不一样的反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也有助于我揣摩这中间蕴含的是什么样的情绪过度。我想在电影的世界里,争议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的享受这一过程了,我喜欢听到他们谈论我的作品,不管是喜爱还是憎恨,只要他们能够记得它,我就会感到很欣慰——尤其是对于这部影片而言,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看过之后仍然对它念念不忘,主要还是他们自身的恐惧在作祟。” 之前的那部《活埋》,在全球范围内收获的是极大的好评和广泛的喜爱,也为罗德里格•科特斯积累了一定的成功和知名度,但是他仍然决定以独立制作的形式,让《红灯》先是进行小范围的放映,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扩大它的影响力,科特斯说:“这部影片赋予我们的是一个看起来相当符合电影传统的故事前提,有的时候人们之所以如此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主要还是源于他们对未知以及自己信仰的对立面的害怕,尤其是当他们开始纠结和迷惑别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认知度的时候,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采取一种姿态,他们觉得这是在进行自我保护——而这也形成了我们的影片中最主要的动力元素,这里所挖掘的可不仅仅是超出了常规范畴的灵异现象,还有它对人们的心态所制造出的黑暗且强有力的影响。”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罗德里格•科特斯是对那些带有灵异色彩的哄骗人的小把戏产生了极大的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继而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科特斯形容道:“从某种程度来看,其实这里主要描述的是一个与对立面有关的概念——比如说你经历了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虽然你最后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可是你仍然会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恼怒,你觉得这里肯定有人在说谎,即使你自己也没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鉴于这样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不得不从两个层面来着手讲述这个故事,在还原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力求构建出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惊悚传奇,既包含了现实,也有很多巧妙的骗局,而这也就成了《红灯》最直接的创作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