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主题: “青少年时代如果心灵里留下一块阴影没有及时疏导,成长以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这是片中男主人公陆桐的一句台词,同时也点明本片的主题。 “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简称PTSD,是指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人们还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灾难情形的鲜明的回忆。而为了避免PTSD的发生,就必须在心理上做好自我疏导和调节,但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他们的心智无法理解和承担起这个责任,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以及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地对于有PTSD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尽管从1999年起,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在大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普及化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于心理咨询辅导常识以及青少年儿童心理状态的来了解依然处于“蒙昧”状态,本片希冀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但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心理问题个例的故事化呈现,以故事化的方法展现一些与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技巧或常识,看过的家长和老师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故事: 本片故事其实就是对于一个PTSD女孩的视觉性展现,而为了满足电影化的要求,心理反应必须通过视觉影像表达出来,情节设置、画面表现、演员表演每个环节都必须为之服务。 首先是情节设置,本片虽然反应的是一个心理异常的青春期女孩的故事,但总体风格是唯美的抒情的,非戏剧化的,情节铺陈也是“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似缓缓道来。剧本那些可能产生强烈戏剧效果的元素或细节都不要直接呈现,比如天天父亲遭遇的车祸以及天天车祸后的反应,这些可能营造“一惊一乍”煽情或冲突的元素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影片的整体风格。 影像: PTSD症状的恐慌 幻觉以及梦境由于本身就具有视觉化的元素,这种视觉化的元素在遵守总体风格的情况下,一要准确地将天天不可见的心理状态以画面的形式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感同身受,二以写意为主,通过场景灯光的选择、视听效果的渲染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不能一味过于强调惊悚元素,三是要区分开片中涉及的现实、回忆、闪回、幻觉等四类画面,可以将前期场景的设计选择、后期制作等方式区分开来。但这种区分除了梦境以比较突兀的 剧情发展的节奏也必须沉住,本片不是开门见山式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方式,开场十五分钟是细水长流的铺垫,情节比较舒缓,所以要求视觉信息要饱满,画面要漂亮靓丽,表演细节要丰富。 外景地的选择决定了本片的色彩基调,青岛是个都市感很强的城市,所有影片的整体风格基本上是华丽的蓝调,主色调为红色和绿色,契合青岛这个海滨城市的红砖绿树相互辉映的气质。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无疑是一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心灵的阳光》触及的是现实的问题,但我们希望以抒情诗的风格来述说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毕竟,花季的时光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