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th Diaries
(2011)
令人纠结的青春期 《飞蛾日记》改编自蕾切尔•克莱因(Rachel Klein)于2002年所著的一本同名畅销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惨故事,全部关乎的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焦虑、欲望和恐惧……而对于曾经自编自导了《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的加拿大女电影人玛丽•哈伦(Mary Harron)来说,她是在完成改编剧本的过程中,继而对这样一个描述少女之间的友情可能引发的剧烈的情感强度的故事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最终决定以导演的身份加盟其中。 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完全是通过一间寄宿学校里的16岁女学生丽贝卡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她一直怀疑一个名叫厄妮莎的神秘女孩,因为她的周围总是会发生莫名其妙的惨剧和死亡事件——丽贝卡想知道的是,厄妮莎会不会是一个以鲜血为生的吸血鬼呢?玛丽•哈伦说:“一直以来,我都对这种类似的阐述少女之间的友情的话题特别地感兴趣,那种炽烈的狂热和发疯的痴迷,总是让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那段时光……当我第一次阅读蕾切尔•克莱因的小说的时候,马上就进入了一种亢奋的状态,因为里面的故事将曾经远离的一切又重新带到我面前。原著的第一部分展现出来的全部是少女情怀美好的一面,当你进入一所寄宿学校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离开了自己的家人,不得不在这里和你最好的朋友创造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世界。我真的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准确地描述年轻女孩之间的那种剧烈的情感和爱,我只是非常喜欢原著小说捕捉这一切的方式,而且特别符合我所遵从的影像表达方式。” 显然,玛丽•哈伦在创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从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经典之作《罗丝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中获得了极大的灵感和启发,她描述道:“如果说《罗丝玛丽的婴儿》是围绕着对怀孕的恐惧展开想象和话题的话,同理,《飞蛾日记》则是在对青春期和性特征进行更加深层的剖析……蕾切尔•克莱因的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多回忆,包括这个年纪的孩子是如何渴望性爱并想要获得第一次体验的,当然,她们对此持有的也是巨大的恐惧,因为对于她们来说,童贞就好比是一条分隔线,一旦她们跨越过去,就意味着将会迈入成人的世界,而这些女孩就徘徊在这条线的边缘地带,不断地探头张望,却又有点畏缩不前。” 就一部吸血鬼电影而言,《飞蛾日记》反而没有太多血腥的画面,直到在一组场景中,空中下起了血雨,尽情地滴落在了丽贝卡和厄妮莎的身上,瞬间构成了一个透露着诡异的唯美画面,玛丽•哈伦说:“事实上,我在影片里运用了很多暗喻的手法,包括对血的感觉和理解,也不是以传统的方式——比如说红色的指甲油,女生的经期,还有出现在幻觉中的血流成河的场面以及丽贝卡父亲的自杀,都是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去给观众造成与血或残酷有关的视觉冲击,带有着强烈的暗示色彩。” 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给玛丽•哈伦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自然就是那场“血雨”了,真的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哈伦表示:“由于我们不想用CGI的后期辅助来完成相应的录制工作,我们倾向于要把它真实地拍摄出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在我看来,经过了数码特效处理的场景总是显得很假……《飞蛾日记》是在蒙特利尔附近的一家废弃的修道院里取的景,所以我们才能找到这样一座铺着白色的大理石、由金色的木头建造而成的小礼堂。然后,我对道具师说,‘现在,我需要两公吨的人造血,然后从天花板上洒下来。’为此,我们弄来了一个巨大的专门给儿童用的游泳池,然后在天花板上装了几个旋转式的花洒,组装成了一个人工降血的装置,由于我们没有办法回收落在地上的假血,所以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只能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组场景。” 一说到少女和吸血鬼,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那套《暮色》(Twilight)系列,但是,到了玛丽•哈伦的视觉想象力中,她无疑是希望可以对与成长有关的话题做出一次更为黑暗且扭曲的呈现,哈伦说:“原著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里面的故事是以真实的依据作为基础,然后再为其蒙上一层晦涩、隐秘的面纱……基本上而言,我们所对焦的是经过了夸张、超现实处理的青春期版本——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靠着自己的力量寻找到一条出路,直接面对不可逆转的成长。从某种程度来看,这里的每一个女孩都得经历挣扎和抗拒,才能最终走进成人的世界。” 少女与吸血鬼 虽然丽贝卡一直怀疑来自欧洲的厄妮莎是一个吸血鬼,可是小说发展到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这也成了玛丽•哈伦予以保留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元素……在影片中扮演了露茜的是莎拉•加顿(Sarah Gadon),她形容道:“在我看来,一个含糊不清的结局,反而更容易引发大家在观看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趣味程度——是不是真的有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超自然事物在作祟?亦或这只是青春期女孩一种歇斯底里的行为举止?这些都是让《飞蛾日记》跳脱出普通吸血鬼电影的俗丽与喧嚣的根本原因,你甚至很难正确的判断出它到底属于什么样的故事类型。” 到了影片当中,原著里不知道名字的事件叙述者变成了丽贝卡,由来自于爱尔兰的19岁女演员莎拉•伯格(Sarah Bolger)饰演——但是,作为观众,他们真的能够完完全全相信丽贝卡说的每一句话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过,至少在伯格看来,这个女孩确信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伯格说:“整个故事完全是通过这个16岁女孩的视角讲述出来的,到底要不要将这一切当成是真的,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力……不过,从丽贝卡的角度出发,她显然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每一件事,而且深信不疑。” 至于出演了丽贝卡的竞争对手厄妮莎的,则是英国的模特莉莉•科尔(Lily Cole),今年24岁的她几乎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T型台事业,转而在大银幕的世界找到了她的一席之地……对于科尔来说,厄妮莎并不属于那种纯粹的反面形象,她坦承道:“可以说我从中得到的是一个与镜像有关的概念,反射出了很多大家正在猜测的事实——厄妮莎和露茜之间到底有没有超越了友谊的爱情关系?她是不是真的成了丽贝卡的另一个自我?或者只是一种过度的控制欲的结果?其实每一种可能性都具备着充分的理由和道理。” 在此之前,玛丽•哈伦差不多用了5年的时间来发展剧本,而原作者蕾切尔•克莱因也一直在为她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建议——哈伦毫无疑问是受到了这几个青春期少女之间复杂的关系的吸引,她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在主流电影中很难出现的想象程度和力度,哈伦说:“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曾有过的生活,包括那些青春期女孩所特有的疯狂的友情维系,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她们彼此之间的那种情感是非常地剧烈的,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至少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纯洁的友谊,反而更像是一种浓烈的爱情,只不过是发生在年轻的女孩之间的。这种感情萌生于她们与男孩真正交往之前,感觉上更像是一种排练或预演——事实上,这是因为她们还没有做好步入成人世界的准备,所以她们才会将如此多的精力全部投放在了对方的身上,我相信很多女孩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结合了青春期少女、吸血鬼和令人着迷的爱情,在制片人罗纳德•吉尔伯特(Ronald Gilbert)看来,《飞蛾日记》不仅让大家想起了那套非常经典且大受追捧的电影系列,玛丽•哈伦显然还从其他渠道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比如说爱尔兰作家雪利登•勒法努(Joseph Sheridan Le Fanu)所著的著名的女同性恋吸血鬼小说《卡米拉》(Carmilla),她解释道:“《暮色》系列是一套以浪漫和传奇色彩为主的青春片,严格说来,它们并不能归类到恐怖电影的范畴,因为里面充满着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求……不过我显然是对这一主题更令人惊恐、更黑暗的一面比较感兴趣,我喜欢创造那种令人心生烦扰的故事体系。” 《飞蛾日记》所蕴含的黑暗元素部分来自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对她们自己的身体的关注度,在原著当中,寄宿学校的学生们经常谈论保持体重以及如何减肥的问题,与此同时,丽贝卡也担心露茜的突然消瘦是因为厄妮莎吸食了她的血——可事实上呢,她只不过是不吃东西了而已。而到了玛丽•哈伦的手中,她则尝试着在影片中保留住小说的这些细节描述,哈伦说:“我最喜欢蕾切尔•克莱因的地方,就在于她的文字真的以一种全方位的角度概括了青春期的女孩可能会有的所有情绪和行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至一种超自然的状态,让她们的存在感全部在无形中放大了……比如说日渐瘦弱的露茜,每一个人都认为她是因为得了厌食症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相信没有人会知道。” (文/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