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

The Future

(2010)

源于实践的想象 作为女电影人米兰达•裘莱(Miranda July)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影片,《将来》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她创作的一系列短篇故事中的一个,裘莱回忆道:“在我完成了第一部电影长片《爱情你我他》(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之后,我希望可以沉淀一段时间,暂时不考虑自己的下一部作品的内容……在此期间,我写了一本短篇故事集锦,然后又根据其中的一个创作了一个演出节目,同样是有关于男与女之间的情事的,只不过里面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是真正的夫妻,是我从观众中挑选出来的一对,最终发展成了《将来》所依据的核心概念。我感到自己非常地幸运,当我忙完了这些事情,就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再完成一个剧本,因为我是如此渴望以更加复杂且难以理解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我的手中已经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雏形,所以我很快就创作出了一个电影理念,最开始的那种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也变得愈发真实起来,从一个象征符号变成了拥有着充实的内容的影像世界。不过,我觉得这也与我个人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关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地明白了,原来所谓的风流韵事关乎的并不仅仅是爱或性欲,有时更像是一种逃避……以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索菲为例,她想要逃脱属于她自己的束缚和牢笼,因为她觉得生活实在是太过世俗和平面化了,缺乏她最需要的情感和灵魂。在我看来,这有点像是那种比较经典的桥段——如果有人时刻在凝视你、关注你的话,你就会整个人都容光焕发起来,感觉上就好像再也不用去面对那些艰难的重担和任务了。” 事实上,最初的时候,影片的片名并不是“将来”,不过米兰达•裘莱在经过了仔细地衡量和对比之后,还是觉得这个名字更适合整个故事的基调和深层含义,而且还带来了希望,裘莱说:“确实,当剧本还处在创作阶段,我给它起的名字是‘心满意足’,可是后来我觉得这样的叫法实在是太过宿命论了,而且还有点黑暗,感觉上就好像是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渴望,直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刻……在发展故事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名字变得越来越随便、越来越轻松,有悖于我的初衷,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个更常见且更容易上口的名称,于是我上网去搜索,发现被用的最多的无非是一些像‘过去’、‘现在’、‘将来’的单词,我还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再也没有比将来更复杂、更充满希望也更令人恐惧的概念了——我们都认为这里面隐藏着太多有待挖掘的潜力,感觉上就好像我们正在迎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可是一旦真的发生了,我们自己却也在不断地变老。特别是针对一对年轻的夫妇而言,他们的将来充斥着与生俱来的各种可能性,而他们无疑会接受生活的历练,然后一起成长、一起老去,确实是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意义。” 除了电影制作,米兰达•裘莱不仅出版发行过一本短篇故事集,还活跃于绘画和舞台演出的领域,不过在她看来,似乎只有影像的世界才是她真正梦寐以求的,裘莱承认道:“打从开始创作剧本,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孕育一个宝宝,你是第一个感知到它的存在的人,在你尝试着把它描述出来的过程中,你无需使用太多复杂的词汇进行修饰,更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扭曲里面的意思……不过,你还是可以维持住想法的层次结构,我觉得即使是最聪明的讲故事天才,也不可能永远都能想到充满智慧的点子,更何况这里还有着很大程度的虚构成分呢。为了让我正在创造的这个独特的世界的每一个存在都显得真实可信,我不得不尝试着用人物、地点和道具来证明它的正确性——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办法和别人分享的体验,不管到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只能由你一个人全权负责。至于舞台表演,则取决于你和其他演员之间的互动,自然会以一种相对民主主义的方式展现。当然,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艺术媒介,其实肩负的基本任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表达一些真实的情感的同时,让自己的创造力变得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构建出一个以前从没有存在过却又必不可少的虚拟空间。” 虚无飘渺的真实 也许是为了更加突出《将来》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体系,米兰达•裘莱还在里面融入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不过这是她一贯的做派,裘莱说:“我相信对于看过上一部影片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对《将来》的奇幻内容感到有点突然或吃惊,事实上,那部《爱情你我他》破天荒地没有使用一点点凌驾于现实的东西,但是,我绝大多数的作品——包括电影短片、短篇故事、舞台演出在内,多多少少都会用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带有科幻色彩的描述,其实我这么做只是为了传达一种情感方面的状态而已。比如说,当你正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时,你不得不进行一些夸大其实的处理,因为平铺直叙的描述是不可能突出里面的深度和层次感的……影片中的索菲一直纠结于她以前的生活,始终无法轻易忘怀,所以她才会有如此刺痛和真实的感受,她想了解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那些东西,她需要的是一些真正厚重的回忆,这些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让她觉得如此孤独的同时,又不屈不挠地想要抓住一切。” 在米兰达•裘莱所制作过的两部电影作品当中,互联网以及网络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她一直在关注的非常重要的主题……尤其是这部《将来》,里面的索菲和杰森不得不面对的是一种相对虚拟却又有着持续不断的连通性的交流方式,他们为此挣扎着,也迷茫着,裘莱表示:“我对此可以说是有着非常直接的切身感受,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如果我有一天没上网的话,就会感到坐立不安,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似的。互联网对我之所以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非常新颖的交流方式——能够和你所知道的每一个人分享自己的一切,确实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终极挑战。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电影人来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大银幕和观众建立亲密的关系,看起来还是很有益处的。就我个人的心态而言,我总是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住20岁出头的旺盛的活力和求知欲,勇于去尝试一些特别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所以我对能上微博写下自己的经历或遭遇,并迅速得到别人的回应,还是感到非常地兴奋的。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快餐文化吧,反正我就特别讨厌那种需要很长时间才揭晓答案的东西,无论什么形式的都一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在影片中所对焦的网络问题,都是我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出来的。” 当然,米兰达•裘莱也曾认真地考虑和分析过,这种网络迷恋究竟所为何来,裘莱说:“互联网文化基本上是与受关注的程度和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息息相关的,很容易就能在女性群体里制造一种比较特殊的联系——不管是女人还是女孩,她们都渴望着被更多的人注视和关照。我想说的是,女人在情感的灌注方面,还是特别地感性的,她们觉得有人时刻在注意自己,可以帮助她们驱赶生活的重担和压力,也让她们在这个世界上具备更强大的存在感。不过,到了这部影片当中,我希望可以将因特网的这一特殊的层面进行一下翻转处理,索菲之所以想要制作一段舞蹈视频并发到网上,是因为这是她必须得肩负起抚养一只猫的责任之前的最后一个机会,可以像一个小女孩一样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根本就无能为力的时候,她一下子变得沮丧起来,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危机,意味着她不得不寻找其他被人关注的方式,这让她突然之间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变得极度没有安全感。” 在《将来》中,米兰达•裘莱决定利用一只生病的宠物猫来做催化剂,而不是通常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的小孩,慢慢地加深那种对迫在眉睫的责任感的恐惧心理,她解释道:“有那么一天,我强迫自己坐下来写点东西,可是怎么都写不出来,我觉得自己太无能了,情绪一落千丈,就连灵感都彻底地枯竭了……所以,我不停地对自己说,就从这里写起,把我当时的感受全部记录下来,包括那种挫败的无力感。很快,我就写出了一段非常长且充满着忧愁和哀伤的独白,而且是以一种犹豫且迟疑的声音表述出来的,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这真的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吗?然后第二天发生了一起匪夷所思的意外事故,我们的狗不知道什么原因跑到了马路上,使得一辆正在行驶的车不得不突然转向,结果撞上了一只猫。当时制片人吉娜•权(Gina Kwon)正好也在场,当我们将猫的尸体收进了一个袋子里的时候,我记得我说过一定要做点什么给这只猫赎罪的话——结合我那天的心情和这起意外,于是我决定将‘泡泡’的概念引入到我们的影片当中。” (文/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