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Nim
(2011)
一个失败的实验品 1973年11月,一只小黑猩猩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笼子里出生,几天之后,在麻醉标枪的作用下,它的妈妈昏睡了过去,这只不断地尖叫的小猩猩被带离了妈妈温暖的怀抱,然后安置在了等候在一旁的新妈妈的臂弯当中——新妈妈是人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生,她自己也养育了3个小孩。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尼姆计划”,如今已然发展成了可以得到论证的最为激进和极端的物种实验,目的是为了展示如果一只小猩猩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被当成一个人类小孩抚养长大的话,它是不是也能用语言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的赞助下,这只小猩猩将会接受聋哑人的手语训练,期盼着它可以很快就学会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想的或是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这个计划成功的话,由此引发的连带结果也将拥有着深远的意义,很可能永远地打破人类与最接近自己的物种之间的障碍,而且还能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何谓人类。 紧紧地依附在新妈妈的怀里,看着小尼姆像其他孩子那样深情地凝望着自己,他们之间几乎立刻就建立了一种亲情联系——就像一个真正的人类小婴儿一样,穿上了衣服的尼姆走进了它的人类家庭的大房子,在曼哈顿的上西区开始了属于它的全新的生活。 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尼姆就已经能够用简单的手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了,它有着旺盛的精力,似乎将搞破坏当成了自己惟一感兴趣的事情,房子里永远都被它弄的一片狼藉,同时也一点点地将它与人类建立起来的关系彻底地毁掉了。狡猾、淘气而且日益变得强壮起来,尼姆很快就不再适合它的第一个人类家庭了,随后它被一个女学生收养,为了观察尼姆并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他们一直一起生活在里弗代尔区的德拉菲尔德庄园里,那里有着非常舒适且壮观的周边环境,使用权归哥伦比亚大学所有。 即使尼姆还是那么地可爱和顽皮,可是它的动物本能却持续不断地展露出来,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开始情不自禁地去攻击任何一个它觉得比自己弱的人类,咬人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尼姆5岁的时候,它才学会了120多个单词,于是它本身的魅力开始不断地减退,受到的关注度和之前享有的特权也都被过早地剥夺了——最终,让尼姆融入人类社会的实验彻底以失败告终,它也重新回到了它出生的那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它不得不以一种异常艰难的方式,学习如何在它的同类中生存。 虽然回到了其他黑猩猩的身边,尼姆之前学会的交流技巧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也帮助它与一些在这里工作的人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它甚至偶尔还会和他们一起喝喝酒、抽抽烟……但是,尼姆回到俄克拉荷马州没几年的时间,由于研究中心的资金用光了,它也被偷偷地卖到了医学研究所,而等待它的命运,就是永远被锁在一个特别小的笼子里,接受无休止的药物实验。 有关尼姆所处的困境的消息,很快就被它之前的几个人类的家庭成员知道了,在媒体和律师的帮助下,他们开始积极地奔走相告,尝试着让尼姆重获自由,可是结果却出乎了所有牵涉其中的人的意料,尼姆被一个高姿态的动物权利保护者给买走了,就为了给他自己做更多的宣传、带来更高的曝光度……他将尼姆带到了自己位于德州的动物避难所,但是,这里既没有黑猩猩,也没有可以结交的人类,尼姆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往更孤独了,好在没过多久,它就被其他动物保护者给再次营救出来了。 《尼姆计划》结合了所有直接参与其中的人的关键证词和陈述,还有新进发现的资料胶片和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比喻以及象征,然后围绕着尼姆在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切展开故事,制造出的无疑是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力,为其担任了导演工作的詹姆斯•马什(James Marsh)形容道:“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尼姆计划》无疑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电影命题,我们尝试着通过传统的拍摄传记的原则和方式,来赋予这个记录动物的生活的主题相应的生命力。我们的镜头对准的是一只黑猩猩,从它刚出生时就开始了,度过了整个成长期,然后进入成年阶段,从始至终地见证了它行为的形成以及是如何影响到生活在它周围的人类的——在猩猩与人类之间,出现很多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行为准则的重叠,都成为了我们需要在影片中进一步挖掘的内容。然而不管多么地相像,物种之间的差距与不同,还是注定了已经习惯与人类一起生活的尼姆不得不去面对不幸的命运。” 由一只黑猩猩引发的反思 确实,发生在尼姆身上的悲剧,可以说是人类一手创造的,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是在人类社会出生并长大,即使是猩猩也可以具备与人类一样的交流能力,詹姆斯•马什说:“尼姆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是展现出了很多与人非常相似的特征,既令人惊叹又有趣,还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它会大笑、会痛哭,它渴望着别人的注意和关心,它是一个容易激动的探险家,对违禁药品有着一种特殊的兴趣和偏好,是一个追求享乐至上的快乐主义者。尼姆还体现出了不可思议的记忆力,永远不会忘记它见过的每一个人,很容易让你对它产生感情,不但非常可爱,而且特别地淘气。” 即使尼姆的行为确实是很像人类,可它毕竟只是一只猩猩而已,永远不可能像真正的人一样,詹姆斯•马什描述道:“其实特别早的时候,尼姆就已经将它的动物天性表露无疑了,似乎就是为了宣扬自己和人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它在处处印证自己属于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尼姆的第一任妈妈斯蒂芬妮•拉法基(Stephanie LaFarge)完全被它身体里的狂野的兽性给惊呆了,而且随着它的成长,它动物的一面也越来越多地被展示出来,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更是成倍地上涨的——只要你对它不够关心,用错误的方式去看它,或者阻止它去做一些事情,它就会攻击甚至伤害你,一旦它达到了目的,它可能会向你道歉或和你讲和,可以说目的性非常地强。” 伴随着尼姆一次又一次毫无预警的攻击行为,它也开始让周围的人类越来越失望且难以忍受了,詹姆斯•马什说:“最可怕的是,当它发脾气的时候,甚至会抓伤和咬坏它真正喜欢的人,就连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小孩的人类妈妈都开始惧怕它的存在……而且随着它越来越强壮,为了别人的安全,只好将它关起来了。但是就像一起做研究工作的兽医詹姆斯•马奥尼(James Mahoney)在影片中形容的那样,‘一旦你选择把它关进笼子,只会让它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有攻击性。’我们会逐渐地了解到,一只黑猩猩对于自己持续被关禁闭,只会做出带有障碍性的过激反应,而它的行为并不是某一例个案,代表的是成千上万只猩猩的群体特征,也是这一物种不能忽视的一种本能——当它们发现我们能够控制它们的一切的时候,只会造成更加糟糕的可能性。” 在观看用来做研究的资料胶片的过程中,詹姆斯•马什也慢慢地意识到,他应该选择以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来讲述这个故事,马什表示:“这里有一点是非常地重要的,必须要得到认可和正视,那就是不管尼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当中,它的生活从来没有正常过,它所做的一切永远都在我们人类的掌握当中——对于任何一种动物来说,囚禁或关押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手段,尤其是像尼姆这种在生命中的前5年都被当成人来对待的猩猩而言,孤独很可能会让它更加地疯狂。” 尼姆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尤其是前几年,它一直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和自己的同类没有过任何联系或接触,詹姆斯•马什说:“作为一个供科学研究的特殊对象,为了给尼姆灌输人类的语言系统,它是被当成了一个人类小婴儿抚养长大的——这种注定不会有结果的实验也人为地引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天性和后天的培养,到底哪一个对物种的划分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样的争论也让尼姆的案例多多少少具有了一定的关联性。” 相信《尼姆计划》肯定能够为大家带来一定程度的反思,然后不受控制的提出一连串带有着深刻的含义的疑问,詹姆斯•马什认为:“语言实验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激进的观点,它提供的是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一只黑猩猩的脑子里到底都在想些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如果猩猩真的能够学会人类的语言的话,那么对于我们自身的了解究竟意味着什么?包括在进化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关键性的转折又是什么?” 最开始的时候,尼姆也确实是不负众望,它学会了很多人类的行为举止,广泛到了一种令人咋舌的地步,詹姆斯•马什说:“尼姆不仅懂得了饭桌礼仪,还弄明白了如何使用马桶……但是,根据各自的情况的不同,它开始利用学会的东西来达到它自己的目的,还经常以智取胜那些教会它这些技能的人类。在拆解尼姆的语言能力的时候,教授赫伯•特伦斯(Herb Terrace)感到很失望,因为它只会利用这些符号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人类的世界里,尼姆是如此地无能为力,谁又能为此去责备它呢?尽管《尼姆计划》专注的是加诸在这只猩猩身上的科学研究,可是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与我们对它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尼姆似乎要更能理解我们一些。” 除此之外,从尼姆的身上也反射出了与人类的起源有关的某一个组成部分,詹姆斯•马什解释道:“比如说我们自身携带的残酷的攻击性,我们的社会阶层,我们对享受生活、快乐至上的追求和渴望……影片中的人类有意识地与尼姆建立了一种带有对比性的联系,就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它都给我们回馈了一些什么——正因为如此,《尼姆计划》真正的兴趣其实是观察纯粹的人类行为。” (文/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