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6.7

Daratt

(2007)

关于影片 《旱季》采用一个简单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一段接着上一段的情绪,感情节奏逐渐增强,通过两位小人物的辛酸带领观众走进战后的非洲中北部国家乍得,影片从更深的角度上关注了不公的现状与绝望的复仇。 编剧兼导演马哈曼特-萨雷·哈隆,此前导演过《再见非洲》Bye Bye Africa和《爸爸出走了》(Abouna,2002),在这部寓言式的影片中几乎舍弃了语言,完全依靠人物的眼神和余光来传递内心的感情。作为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唯一参加竞赛单元的一部非洲影片,《旱季》激发了更多撒哈拉地区未来电影工作者的热情,同时吸引的也是艺术电影观众走进影院去观赏,他们将会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不一样的景致。 《旱季》也是维也纳莫扎特纪念专题(New Crowned Hope)单元七部影片中的一部,这是专门为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纪念所拍摄的影片,均来自西方国家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旱季》的主题与莫扎特的《狄多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十分相似,主人公同样需要面对的是宽恕与和解。 关于背景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乍得40年国内战争之后,影片探讨了一个极其典型的话题,从前自相残杀的人们今后还能否在一起生活?或许潜在的仇恨埋伏在心中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来。 乍得政府颁发特赦令,所有战争罪犯都得以无罪释放,无法接受这一缺乏公正的裁决,祖父决定把16岁的Atim (Ali Bacha Barkai饰)送到城市里去杀死Nassara (Youssouf Djaoro饰),此人在Atim出生前就把他的父亲杀害了。 带着自己父亲的枪来到大城市之后,Atim了解到Nassara眼下正过着安逸的生活,还开了一家面包店,当他逐渐走进这个粗暴的脸部还有疤痕的男人时,Atim心中打算推迟自己的行动计划,而毫不知情的Nassara也待他如亲生儿子一样,还慢慢地教会他如何料理店里的生意,甚至传授制作面包的方法。 就在终于决定要杀死这个面包店老板的时候,Atim发现自己已经卷入到这家人的生活中去,Nassara提出要收养他,当自己的养子…… 关于角色 马哈曼特-萨雷·哈隆采用片刻安静的幽默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交换,正如观者所预期的那样将主人公Atim内心复杂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在面对这个老年男人对他的种种好意的时候,他坚如磐石的决心并没有因此改变,哪怕Nassara 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父亲。结局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迅速而出人意料。 Ali Bacha Barkai所饰演的年轻人在他紧锁的眉头和充满仇恨的眼神背后,是被人忽略的道德和良知;与此截然相反的是,Youssouf Djaoro饰演的杀人犯却是一副坦率而自信的样子,无法令人对他产生怀疑,更不可能联想到这样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坏人。这种介于好与坏之间的混乱,在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对照中,是对道德底线的质疑和更加的模糊不清。 《旱季》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导演马哈曼特-萨雷·哈隆在片中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主题:父子关系、救赎、免除惩罚、不公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争造成的创伤。尽管导演的叙事有时候给人以“结结巴巴”的印象,有时候他在无益的岔路上迷失了,但哈隆的目的一直是非常清楚的,具有一种既波澜不兴又波涛汹涌的力量。·本片曾获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