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 Portrait
(1992)
《四十不惑》的创作过程
李少红导演介绍了影片的创作经历:“这部影片是田壮壮策划的,剧本创作过程很有意思。投资方要求写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的故事。我们是先有了这样一个命题并确定由李雪健主演,而后才请来青年作家刘恒来编写脚本,他善于写人物情感细腻的作品,又找来一些36到40岁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在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感受,琢磨这个故事怎么编?表现什么样的风格?我们考虑了很长时间。生活片有两种,一种是戏剧化结构的,一种是比较生活的。我们认为还是贴近生活比较合适,要写一段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波澜,把重点放在人物的心理感受上,因为大部分家庭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平凡和琐碎的,但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情感又是丰富和变化无穷的。要让观众感受到是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之中的“真”故事,才能使观众与影片产生共鸣。剧本创作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主要是大家在一起侃故事。李雪健自己有个意愿,他曾经演过干部、工人、军人、艺人、侦探等,希望创造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形象,因此最后选定主人公是个新闻摄影记者。主人公身份明确了,这个家庭应当是一个什么样子?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了很长时间。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因而对某个细节各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编排。过去一些影片中的家庭故事,不是恩爱爱,甜甜蜜蜜,就是离婚前夕,矛盾恶化。但这两类都不是矛盾的普遍现象。一个家庭大部分时间是平淡的,虽然时而多少会有点磨擦,但并不影响他们生活在一起。于是最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家庭:说它不好,但有温馨;可也不是非常好,彼此间有一种淡漠,他们没有吵架但又难以沟通。”[1][1]
李少红谈家庭空间的设计
谈及影片中“地下室”空间的设计,以及曹德培的家的现代形式,李少红谈到:“四合院是古老的象征,感觉上是大家庭的缩影,互相之间是有交流的,是北京人们早期居住的形式。我国现代城市的居住形式主要是单元房,是现代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形如鸽子笼、火柴盒,水泥把我们隔离开,体现了现代人之间的难以交流和冷漠。这场景也有两种选择,一是严格的生活真实,二是意味的真实。我选择了后种。因为生活真实不在于是否照搬,而在于把生活中感受找到。为这场景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选择了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的一个单元房。这个单元房也是两居空,但规格稍好一些。这个房间是在高层建筑上,在这个位置上搞同期录音时可以感觉到飘上来的声音,这是都市的上层,和地下室形成无言的对照。这个家庭的房间基本用白色调,拍摄时多用走廊和厨房,很少用两边的房间,这样产生的空间是一个含蓄的空间,你可以在那边打电话,也可以在那边吵架,但永远是隔着来看的,保持着一种距离。由此还可以联想出许多,使戏很饱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