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脸

The Mask

(1986)

导演张金标

潇影厂另一位谙熟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导演是张今标。他196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在北影厂工作了十五年,曾担任过《小铃铛》的美术助理,《烽火少年》《黑三角》《李四光》等影片的美术设计。1980年,在与潇影厂合作第一部影片《幽灵》后调入潇影厂,他早期的创作以悬疑侦破片为主,如《幽灵》《智截玉香笼》《一个女演员的梦》等。1991年,他创作了《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作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献礼片,该片是当年上座最好的35毫米故事片第六位,也获得了该年度的“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华表奖的前身)和“五个一工程奖”。《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是潇影厂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也开启了张今标导演关于湖南历史人物的影像创作,后来他又创作了《刘少奇的四十四天》(1992)《毛泽东在一九二五》(2001)等电影,《左宗棠》(1998)《屈原》(1999)等大型历史人物电视剧。由于受湖湘本土文化的滋养,张今标塑造的历史人物大多都是湖南的本土人物,并且形成了“以情动人”和“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1][1]

《假脸》艺术与生活

富于想象力的孩子堆积木,总喜欢抛开说明纸,把那些“既定”的团击碎,而按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重新建筑。这种气魄是智者的、大器的。凡尝试,就有成败两可能,可贵的是敢于探索的勇气。《假脸》以抨击虚伪为主旨,道理简单,故事平常,突破在于他以另一种语言、一种现代感极强的角度去诉说、观照。把“既定”的图案击碎,堆自己意图的积木,这种创新的勇气和激情,是艺术家的生命,也是艺术的生命。

艺术的简化绝不等同于生活的简化,形式与内容是两并行的概念,代替是不可能的,要达到跟高程度的艺术形式的简化,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把我必须相应地深化,如此才不致导致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而致做为二者合一的整体艺术的尴尬、贫乏。[2][2]

参考资料

  • [1] 蒲亚萍.产业突围与文化突破:区域电影史视域下潇湘电影制片厂研究[D].厦门大学,2022.
  • [2] 何向阳.《假脸》艺术谈片[J].电影评介,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