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rise
(1985)
曹禺说:“促使我改编的直接原因很简单,上海制片厂托人来找我,请问把话剧《日出》改编成电影,我就答应了。《日出》电影文学剧本原也不准备发表,恰好《收获》杂志副总编,巴金的女儿李小林看了,她说,‘我们从来不发表改编的剧本,但我看这个剧本是电影化了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改编’。就这样本子登在了《收获》上面。”
与女儿一同改编
此次《日出》的改编,是曹禺同他的第三个女儿万方合作完成的。曹禺说:“我今年七十六了,年纪大了,力量不足了,于是拉着女儿万方一块儿搞。”曹禺认为,这样一种合作很有意义,可以取长补短。他说自己熟悉舞台,熟悉人物,万方是年轻人,喜欢并熟悉电影形式,精力好,动手快。同时,她从当代人的眼光看《日出》,本身就可以把一些新的感受融汇于作品之中。
删节风波
尽管父女俩合作得很好,改编工作进行顺利,也尽管人们认为改编后的《日出》在人物塑造后上比原著丰满,主题挖掘的更深,但曹禺对电影《日出》并不十分满意。他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十全十美,一个字不能改。”又说:“从整体上看,电影只是个及格的水平。”此外,使他引为憾事的是,电影删去了改编时加进去的一个细节,刺骨寒风里,一群半死、灵魂与肉体都腐烂的“鬼”,赤身裹着破报纸,烂麻袋,躲在胡同角落里。其中突然跑出一个曾经认识陈白露的“人”,跪向路上的陈白露,乞得几个钱后,立即跑去打吗啡针。曹禺认为这一点最能表现日本帝国主义者毒辣的侵华手段。然而删节了!为此,曹禺曾以航空挂号,致信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与导演,请他们不要删去这个细节,结果,竟未得一丝回音。
曹禺评价剧组
尽管这样,曹禺说《日出》电影是承德,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领导肯下功夫和资金,其认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他一再赞美该厂《日出》摄制组奋发图强的合作精神,演员们都称职,尤其是王馥荔演的翠喜,方舒的陈白露,王诗槐的方达生,刘维明的胡四,袁国英的顾八奶奶,刻画他们从未见过的人物,异常用心,翠喜尤其出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