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8.0

(1981)

影片围绕蔡锷与袁世凯的冲突和蔡锷与小凤仙的感情纠葛这两条线索,表现了蔡锷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知音遍天下”的主题。影片同时着力渲染了蔡锷与小凤仙之间的交往,使作品更富有传奇色彩。影片格调高雅,将传奇故事与真实历史事件巧妙融合,反映出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片中插曲《知音》贴合影片主旨,曲调优美,词义动人,广受观众喜爱。该片获1982年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傅正义);1982年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王心刚)。

剪辑傅正义

《知音》是一部历史传奇故事片,傅正义同志认为,总的节奏要求是平稳、庄重。但是,在具体场景镜头的组接中,又要灵活掌握,从特定的内容和叙述结构来辩证地考虑外部节奏。如袁世凯与日本签打“二十一条”之后,激起青年学生的无比愤怒,纷纷上街游行抗议。

原设计为为以下内容:(1)青年学生上街游行,骑兵血腥镇压;(2)一青年在箭楼上撒传单演讲,跳楼殉身;(3)一青年向日本广告牌泼油点燃,自已坐在石台上点火自焚。

这样同一主题、同一个时间的几场戏,如果采取叙述完一场戏再叙述另一场戏的方法处理,势必造成镜头结构松散,节奏迟缓,呼应不紧,气氛不浓,不能有力地体现人们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袁世凯卖国求荣罪恶行为的创作意图。傅正义同志会同导演打破原结构形式,重新编剪,采取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变为:(1)青年学生上街游行;(2)一青年在箭楼上撒传单;(3)一青年(自焚青年)呼口号;(4)骑兵镇压游行群众;(5)(自焚)青年向日本广告牌泼油;(6)箭楼上青年演讲,跳楼殉身;(7)青年坐在石台上自焚,烈火熊熊。这样编剪,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行为有机地串在一起,镜头变短,节奏加快,因而主题突出,气氛浓烈。

影片人物对白的剪辑节奏,傅正义同志主要依据语言的动作性、情绪和气氛等来处理。但是其中有潜台词的对白,其节奏如何体现?如:何诚进作战室,对蔡锷说:“北京成了刑场,咱们公馆周围密探更多了。”等蔡锷回答,这里带有潜台词,即“怎么办?”剪辑处理时不能马上接何诚的下一句话:“我保你冲出这个鬼城!”剪辑采取的办法是:从剪余片中挑出蔡锷无言呆立的侧背近景一段,插接进去,让上一个镜头延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恰好就是念潜台词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再接何诚的这句对白。此处因插接了蔡锷的潜台词近景,准确地延长了间歇时间,使视觉形象和听觉有机地结合,形成了适当的节奏。[1][1]

美术秦威

影片中要出现袁世凯称帝时的官殿。我们知道袁世凯称帝之时,为了满足他的帝王欲望,曾传令整修了清宫中的三大殿,殿中贴金绘龙,陈设着华丽的古董宝阁、玲珑宝塔、薰香铜炉、御笔屛风。“御座"上安装着黄缎绣墩,一切又都恢复了清朝帝王奢侈豪华的原样。影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恢复那时的全貌但又必须表现出那个环境的气势,为此我们把这堂布景的规模缩小了一些,选定了现在中南海中的“春藕斋”。

但由于"春藕亲"经过历次的修葺改建,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我们就改用"春藕斋”东侧“纯一斋”前的长廊为背景,补做了几槽旧式的门窗隔扇,将那些现代的大块玻璃遮盖起来,稍稍加工后就开始了拍摄。而"看藕斋"只用来拍摄了一场外景,内景部分在摄影棚里搭建。

大厅、书房里的装饰彩画都尽可能地按原样设计,特别是在陈设方面。剧中要求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悬挂一幅宋徽宗亲笔画的“苍鹰图",而这一类贵重文物均由国家保存,不允许随便借出或仿制,于是我们就另外制作了一幅"苍松白鹤图",满足了这场戏的拍摄要求。又如在袁世凯的御座两侧,需要一对一米多高的青磁花瓶,以显示袁世凯的豪华奢侈,也因为真品不可得,而由经验丰富的纸扎老师傅用竹篾、厚纸刷漆彩画而成,其效果不逊于实物。至于抱柱对联、宝阁古董、御案屏风、宫灯帐幔等等,也都不是当年旧物。我们不得不以假乱真,虽是假的,效果却十分逼真。对于这每一件陈设道具的选择制作,我们的同志都是很认真的,要求与袁世凯的身份相称。抱柱上的对联内容,在找不到原来词句的资料时,我们便请教一些长者听取他们的意见,重新编写或选择合适的对联词句。

上述宫殿这一堂景,尚可参照清故官一些实物资料仿制加工。而制作妓院"云吉班”,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当年妓院云集的"八大胡同”,早已面目全非。但到那一带的韩家潭、陕西巷、胭脂巷、百顺胡同实地寒看时,尚能窥见一些陈迹,那些高台阶、狭门洞、雕花小楼、高大院墙以及妓院附近常见的照相馆,大药房、小饭馆、成衣铺等等,尚依稀可见。从那些破败的残垣断壁中尚可推想当年的情景:满布胡同角落的摊贩,江湖医生遍贴的治性病广告.……(我们在厂内搭了百顺胡同一景,就设计了胡同角落的摊贩,墙上是治性病的广告.…)“云吉班“门上是方漆金匾,砖影对联,对联上的词句“展镜初妆春入翠帷花有色,披襟小坐风来绣阁玉生香”,是根据有关资料重新编写的。

门口,是标着妓女“芳名”的彩牌、串灯和一面“清吟小班"的牌子;进门迎面一座旧北京院内常见的彩绘木屏风,一些时令盆花点缀在窗下廊边。借助这些有代表性的道具来展现这一特定环境当年的风貌。另外我们设计出"云吉班"楼下是宴会厅,楼上是妓女活动的地方。据《蔡松坡轶事》中描写小凤仙的一则“风尘女侠"的记载:"凤仙妆阁,不事华丽,湘簾髹几,爱好天然,一瓶一楊,均手自布置,有潇洒出尘之致。每遇文上墨客过访者,辄乞留题。阁中卷轴山积,然凤仙少所许可,唯松坡题赠一联云“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最为凤仙激赏……”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寻找到小凤仙居室环境的意境,相应地创造了“凤仙居室”中的陈设、装饰,力求符合既是妓女又具侠肠的小凤仙的身份,从而使演员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得到"情景交融”的启示。

影片中还需要两处车站,即“蒙自车站”和“天津车站”,它们都应该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易县小火车站,我们加工搭建了一个小月台楼把车站遮盖起来,换上了一排排栅栏门和检票口,作为蔡锷被刺的“蒙自车站”,借用承德车站作为“天津车站",从外地调来了一个老式的火车头和几节旧式的车厢,这几件庞大的道具,改变了车站的面貌。

我们还利用一些现成布景,稍作修改,便进行拍摄。我们曾借用兄弟摄制组搭建的场地外景“"北京一条街",只是在后景中制作了一块日本药厂“中将汤"的广告牌,改变了那条街的时代气氛,拍摄了片中“青年自焚"的镜头。我们还将“蔡锷院子"的一角改搭成小凤仙流落独居的"浙江会馆”小屋。

关于全剧的人物造型、服装设计工作,都有专职同志负责,大家参考了不少当年《南北名妓一览》、《北洋画报》等资料,而且在其中还发现了小凤仙的小照。这些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当年妓女的发式、头饰的具体形象。她们腕上一付镯,襟上一簇花,我们都力求做到真实无误。我们的同志从绘制每个人物的服装设计草图到选料制作都是十分认真的,如发现有不妥,就不断修正,以使全剧达到统一和谐。[2][2]

导演陈怀皑

从陈怀皑的话中还得知,《知音》的三位导演,在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上,还继承发扬了我国文学传统和风格,他们力求把人物的性格和主题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例如袁克定、江朝忠等闯进燕锷新房追捕蔡锷这场戏,原剧本中有一大段冗长的对话,而搬上银幕时,他们则一句不剩地删去了,只以小风仙凛然冷对的动作告诉人们,她死都不惧,还有何畏。接着,陈导演诙谐地说“让人物形象说话,是我国文学的传统风格。

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没说一句黛玉如何地娇、熙凤如何地刁,可她们在本质上的差异,却通过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同样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学的传统风格,努力使之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3][3]

参考资料

  • [1] 钱筱璋.剪辑台上的艺术——评傅正义在《伤逝》、《知音》中的剪辑创作[J].电影艺术,1982,(12).
  • [2] 秦威.影片《知音》的美术工作[J].电影艺术,1982,(05).
  • [3] 李德润,姜强国,刘小明,等.访《知音》导演陈怀皑[J].电影评介,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