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the Final Battle
(1991)
能“通天”的导演
《决战之后》是西影厂向党七十周年献礼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特邀了长影的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前来执导。他们合导的《开国大典》影片不同凡响,曾轰动一时。这次在拍摄《决战之后》影片时更是大显神通。说来也有些神奇,竟连天气也随着导演的意愿在变化着。不敢说他们能呼风唤雨但确是未卜先知。那是今年二月在射击场准备拍摄的一扬战役戏。
二月的北京是天天大风不止,每天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能见度很差。就连飞机都无法降落,竟有一次被迫落到天津机场,可想那风有多大?别说拍电影就是站到室外人眼都难以睁开。可戏中的战争场面是不要风的,要等到何时风才能停?气象台也说不准为了抢时间导演说按计划布置战场景地,大后天拍摄。组内其他工作人员对导演说:“风这样大能拍戏吗?”导演笑了笑了:“抓紧布置吧,到时咱让风停停不就行了!”导演也真能开玩笑,大家去干活了,但没人信风能停下来。北京冬天的风那是有名的“一长风”,不刮到四月是不罢休的。拍摄的前一天晚上风刮的更猛了,呼呼的风哨声响个不停,然而导演的通知单确是“明早七时准时出发,按原计划拍摄战扬戏。”这简直是在开玩笑!但大家还是抓紧着准备工作,可不免忧心忡忡。第二天一早当大批部队和摄制组赶到景地,风真的停了。真奇了!天空睛朗,风和日雨。李导演得意地翘起大拇指:“怎么样?天助我也!”大家兴奋地投人了紧张的拍摄场地,两天就抢拍完了这场大战役的戏。当收起摄影机,风,又渐渐地刮了起来。接着又是大风四起,天昏地暗了。真神了!老天好象和这对夫妻导演有特殊的感情,竟这样照顾他们。
在武汉又碰到了这样的天气,但不是风而是不停的雨。当准备拍摄杜聿明一行战犯参观长江大桥的戏时,按规定情景应是明朗的睛天,可拍摄人员从重庆乘船东下,一路雨雾濛濛,直到武汉住地小雨还淅浙沥沥下个不停。几个星期紧张的的拍摄使大伙精疲力尽。调皮的说道:“这下可好了,天公让我们休息,多下几天雨吧,美美地睡上三天。”“导演他能呼风,不能唤雨吧!北方大汉在南方玩不转!”谁知到武汉的第二天天便放睛了。导演、制片赶着大伙上了桥头。老天好像真听导演的,戏刚拍完傍晚又下起雨来,想在武汉多休息几天的美梦也破灭了。趁着两天制片又将大伙送上了东下的船上。在武汉仅仅呆了两天半,连近在咫尺的黄鹤楼也没顾上游览一下。看来老天真是偏爱这对夫妻导演!
儿子演父亲
《决战之后》大部分是监狱里的戏,又是改造战犯的戏,没有惊心动魂的大情节。既便那些战争的戏也只是对影片节奏起些调整或对人物关系起解释性的作用。影片不仅注重人物内在性格塑造,还对这些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角色尽量要求做到了形似神似的统一。只有在真实性、独特性上下功夫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事实上参加演出的众多演员们是完全认识到了这一点的。
杨勇为我军的杰出将领,在影片中有两场戏。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导演特意请杨勇的第二个儿子杨冀平来扮演他的父亲。在他们兄弟几个中杨冀平最像杨勇。杨勇将军曾说过冀平是个将材,是个领兵打仗的料。杨冀平对导演的邀请很是感激,但也深深地认识以仅靠形似是演不好父亲的。自己虽在军营生活了甘来年对部队的一切是很熟悉的,可是要做一名演员把一个将军演好那就不容易了。于是,他专程去请教了著名导演谢添。谢导演说:“形于外而动于内,你要用对父亲内心深刻的了解来塑造他。”后来,杨冀平在“淮海战役”和“军事学院”两场戏中演得很好。他就是靠谢添的指点和导演的启发以及对父亲深深地敬仰成功地演好了杨勇将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