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aklonito allothi
(2008)
本片改编自“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版于1946年的“波洛侦探系列”之一:《空幻之屋》。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76年与世长辞,而她笔下的著名侦探波洛先生则早她一步离开人间——阿加莎让其在1975年的小说《帷幕》中去世,而西方各大媒体甚至为此登出了讣告。可是这位继莎士比亚之后的最畅销作家,与这位继福尔摩斯之后的最有名侦探似乎从未曾淡出人们的视野。波洛系列小说一直以诡谲的案情设计和完美的推理逻辑而著称,无疑成为悬疑片导演的心头大爱,翻拍片中也不乏精良之作,摄于197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及1982年的《阳光下的罪恶》就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片。不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后人一直对剧本使用的语言要求甚高,坚持认为只有英语才能保持小说的原汁原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鲜少有其他语种版本的“阿加莎电影”面世——上个世纪,仅有包括1932年的《黑咖啡》在内的三部非英语作品。进入200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孙子宣称,不再排斥任何对小说的再加工,巴斯可·波尼茨才顺利的拿到了《空幻之屋》的法语改编权。 在波洛侦探系列中,《空幻之屋》并没有像《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一般受到世人追捧,即使它保持了“阿加莎作品”的一贯水准。巴斯可·波尼茨坦言《空幻之屋》对他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是因为小说“以精巧而玄妙的案情为重心,同时又交代了一个疯狂的爱情故事,理智与感情似乎难以平衡,产生出奇妙的化学作用。”一方面,围绕着谋杀案,各种线索、各种嫌疑看似无须实则有因,就像一次拼图,随着电影的进行,所有部件慢慢归位,仅留下几个小洞吊足观众胃口;另一方面,一段尘封已久的疯狂恋情慢慢浮出水面,为残酷杀戮给出最合理甚至饱含感染力的解释。总的而言,这部电影包含的元素:枪杀、毒药、悬疑、畸恋、复仇,似乎是最浓重的电影语言的大集合。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大借口》最突出的一个元素:法国。多年之后终于名正言顺的由法国影人在法国版的“阿加莎电影”中掺入了足够多的法国特色,首先,巴斯可·波尼茨与杰罗米·博若尔(Jerome Beaujour)在剧本改编时,将英式对话全部换为法国腔调,同时加入了不少法国式的幽默,虽说并没有为影片增添多少笑料,但却与英文原著构筑出一种冲突的趣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法国元素,就是美景与时尚。影片在这方面狠下工夫。室内设计和人物穿着无一不是赏心悦目,连案件发生地的参议员庄园也美轮美奂得犹如小凡尔赛宫,让人不得不感叹法国人对美丽的追求真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