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gic Flute
(2006)
[关于电影] 这部由莫扎特最后完成的歌剧,曾在1975年被瑞典著名导演伯格曼拍成电影,今年,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又将其翻拍成同名影片《魔笛》,是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单元影片。 彼特·莫斯基金投资了本影片,它是由英国足球之王、发烧音乐迷和一些慈善家们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关注音乐剧而制作的。由于影片的目的只是为了普及音乐剧,演员也都是歌唱家而非明星,制片方预计这样的片子并不会有好的票房。但是,随着肯尼斯·布拉纳这个金牌导演的加入,影片的声誉日渐提升,取得票房佳绩也只日可待了。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展映时,还没有英文字幕,但是在影片在英国为母语的国家开始发行时,英文字幕是一定会加上的,但是由女高音事女中音演唱时的歌词,翻译出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了。 莫扎特一生最后的音乐(谱于1791年,莫扎特去逝前几个月)的表现虽然是依照着一般的标准来做,但也有些很明显的洛可可式风格,过于繁琐。影片采用较强的音乐风格和CG效果设计,具有超现实之感。影片六分钟的开场被认为是最打动人心的段落,人们从明媚的阳光下坠入阴暗的战壕中,《魔笛》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也确立了它整体的风格。影片结尾处,绿色的草坪代替了昏暗的战场,虽然导演并未有意回避明显的CG效果的痕迹,可也会让观众们觉得自己处于电影之中。 影片主要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在如迷宫一样的战壕里,军人们无休止地大叫,一个是在光明使者萨拉斯特罗的城堡里,设计者们将这里弄成了一个神奇的幻境。将1791年的音乐剧重新设定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肯尼斯·布拉纳采用了《哈姆雷特》的拍摄经验,更多应用了戏剧光效,并注入了比原著更多的喜剧效果,吸引在大批音乐剧的爱好者及普通观众。 [关于导演] 肯尼斯·布拉纳是演而优则导的好典型,曾出演过《哈里波特》系列、《哈姆雷特》、《谍中谍3》等著名影片。在他的影艺生涯中,除了做演员外,他还担任了许多影片的导演和编剧。 《魔笛》能否如制片方所愿,吸引以大批各层次的观众,目前尚不能定论。但是导演肯尼斯·布拉纳超豪华《魔笛》新版本完美融合光影与声音等元素,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为了将音乐剧制作成可以让大多数观众都能接受并喜爱的影片,导演采用了小说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他使《魔笛》远离剧场,将它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当中,还使战场具有了戏剧化、剧场化的光影效果。这种结合使整部影片完美的融合了严肃的战场情景与轻快的莫扎特风格。美国、欧洲、日本,影片在许多国家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有的观众们都喜爱这种对音乐剧的新尝试,在它的带动下,以前积压的音乐剧的DVD 也都销售一空。它的确实现了慈善家们将音乐剧普及到世界的梦想,也使制片方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关于演员] 由于歌唱家们对演戏各自的理解力和资历是不同的,让这些歌唱家们来出演电影并非易事。导演认为帕米娜的饰演者埃米·卡尔森的表演非常出色,突破了主传统音乐剧的风格限制,使感情表达更加真挚。 [关于编剧] 史蒂芬·弗莱为剑桥出身,在剑桥Footlights 表演俱乐部是出类拔萃的演员、编剧、作家及导演,同时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有声版的朗读者。史蒂芬·弗莱改编的新版本《魔笛》剔除了过度夸张的戏剧语言,加入了一些日常性对话,再使这些对话与音乐相匹配,使之共同产生喜剧效果。 [关于影像] 由于影片是由音乐剧改编而来,其形式与《哈姆雷特》有诸多相似之处。布景偏向戏剧场景的设计,影像也与其配合,倾向于戏剧光效。且有时会较多出现些奇幻效果,更像舞台剧。摄影师罗杰·朗瑟曾获得奥斯卡提名,大牌摄影的表现加上CG效果设计,《魔笛》的影像实在令人期待。·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同时兼作本片编剧,另外,他也是出色的演员,曾自导自演《亨利五世》(1989年)。 ·本片除肯尼斯·布拉纳外的另一位编剧--史蒂芬·弗莱为剑桥出身,在剑桥Footlights 表演俱乐部是出类拔萃的演员、编剧、作家及导演,同时是哈利·波特(HP) 系列小说有声版的朗读者。 ·影片演员全部由英国歌唱家们担任。 ·《魔笛》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童话。曾在1975年被伯格曼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