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8.5

Ashima

(1964)

【技术规格】 片长(胶片):2535米 【摄制背景】 1956年,诗人公刘把云南作家黄铁、杨知勇、刘绮等人整理的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成了同名电影文学剧本《阿诗玛》。随后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此片,由凌子风执导,葛炎负责作曲,剧本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但“反右”风暴骤起,黄铁、杨智勇、公刘被打成右派,拍片计划搁浅。 1962年,上影厂重新上马此项目,当年的《大众电影》第四期上也刊登了上影厂将拍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片《阿诗玛》的消息。 【剧本创作】 经讨论,上影厂集体决定以1960年李广田重新修订的长诗《阿诗玛》作为基础进行电影改编。在拍摄前的筹备阶段,制作方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界定主角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在口头流传的数十种版本中,绝大部分是说二人是兄妹关系,只有一篇材料叙述阿黑和阿诗玛是情侣关系。 影片主创人员从文学的艺术性方面分析,认为将两个人的关系改变成恋人关系,更能凸显这个故事的悲剧性色彩,更能表达撒尼人民爱自由、敢于抗争、敢于反抗的精神。于是剧本对原生态“阿诗玛”人物关系进行了改编。 剧本初稿由葛炎负责写作。在构思剧本时,他综合考虑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各种因素,根据长诗原稿和在云南搜集到的原始素材,他先写了一个清唱剧,成为该片的剧本雏形。此后,葛炎与刘琼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在清唱剧基础上完成了文学剧本。剧本发表于1963年第二期《电影剧作》。 【拍摄准备】 为拍好本片,摄影师许琦在正式开拍前拍摄一段试验片,用五个光圈拍同一个镜头,每个光圈洗印21个光号,共洗了一百多卷,然后用幻灯机查看这些片子的色彩、光线。看了半个月,他便对哪个光圈、哪个光号洗印出来效果更好就心中有数。故到正式开拍时,他做到了没有一个镜头曝光不准确。 【演员选择】 在选择扮演女主角的人选时,剧组一开始未考虑杨丽坤,原因之一是其普通话不甚标准,二是“阿诗玛”能歌善舞,对扮演者的歌唱水平有要求,而杨是舞蹈演员,不擅长唱歌。 起初剧组属意的人选是在《五朵金花》中扮演第三位金花的女演员,但上影厂领导没有同意,提议用杨丽坤。导演刘琼、摄影师许琦专门去相看了杨丽坤,觉得她条件确实不错,年龄也合适,便决定启用杨做女主角。 但是,《阿诗玛》是重点影片,故中央方面也很关心主角人选,而中央高层传来的意见是杨丽坤形象虽好,但还需要各方面才能。于是,摄制组又在全国范围内挑演员,但实在挑不出比她形象更好的人,就决定正式报知她来演阿诗玛。 为了得中央方面的首肯,上影厂领导徐桑楚让摄影师许琦先拍一段试验片给中央领导看。许琦为杨拍了400尺的胶片,还特意让她说了一句台词,以展现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最后,女主角人选终于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拍摄过程】 主创人员在云南搜集民歌时,因撒尼人聚居的地区十分偏远,当地没有电,剧组也没有干电池,便只好请当地四个大力士抬着一架上百公斤的苏式发电机和一架老式钢丝录音机,一路跟着他们翻山越岭,录制撒尼民歌。有一次,他们召集村民来听录下来的村民自己唱的歌,结果来了上千人,大家一边听录音机里播放的撒尼音乐,一边跳舞,一直联欢到清晨。 【音乐创作】 本片作曲人员数次到云南采风,搜集、录制撒尼人民歌。为了克服民歌在音调上的局限性,他们尝试将其他民族音乐融入其中。为此葛炎不但去了彝族各个支系所在地,还跑到白族聚居区采风。在最后创作阶段,他们把汉族戏曲元素也加以融合。 在创作阿诗玛被抢走后老百姓怀念她而唱的歌曲时,葛炎总找不到合适的曲调进行表现。在云南采风时,主创人员听到一个有过和阿诗玛相似经历的妇女主任演唱撒尼民歌《可吼调》,悲凉的曲调让大家听得入迷,录音师苗振宇连录音机电源都忘记关上。后来,葛炎便把这首民歌改成男声合唱和二胡独奏,用在了阿诗玛被抢后的男声旁唱上。 【曲折上映】 1964年6月完成影片制作后,将成片送至文化部审查。在即将准许上映之际,“文艺整风运动”的开展使得影片屡遭批判。直至1979年元旦才在全国公映。本片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 影片获得1982年第三届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 以及1995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