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 Ehco
(1982)
导演创作初衷
导演王君正:我拍摄《应声阿哥》的初衷就是作为一个母亲,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比例日益增加,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更加重要。我不希望孩子们仅是妈妈的娇宝贝,而希望他们从小就懂得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道理,从小养成助人为乐、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性格。于是我和严亭亭怀着这样的感情,借助于景颇山迷人、瑰丽的风光,借助了景颇人的善良、淳朴、自信、勇敢,让北京娃娃京京来到景颇山和景颇儿童相处、做朋友。以往,总是由大人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以为让孩子来教育、帮助孩子,让他们取长补短,互相丰富、提高,更有意义。正因为如此,也就使我们在塑造《应声阿哥》的儿童形象时,具备了责任感和激情。我们深信,只要挖掘出儿童心灵世界具有的诗意和哲理,就会使影片摒弃说教,达到使儿童自己从中体味主题、意念的效果。
“应声阿哥”是景颇人对山谷回声的称呼。我们重点渲染了回声的作用:从京京开始的好奇、不解、追问,麻双奶奶给他拟人化的解答,到京京在森林中迷了路,回声帮助了他,以及最后和小朋友、群山的告别中,回声再一次重复了“我们是好朋友”的主题。由于这一主题始终行进在大自然的一个现象,所以使这一主题升华到诗的意境。特别是京京向小朋友、大黑牛告别,是希望这种友情永存,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无疑也使之富有诗的情意。[1][1]
云南取景
影片的编剧严亭亭是云南人,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她带导演王君正上云南采风,在她熟悉的地方走了一圈。“一路上我们还碰到了横断山脉综合考察团,研究地理、天文、植物、动物。我脑子转得特别快,于是在故事里设置成孩子的妈妈是考察团的,然后把这孩子也带过去搁到一个少数民族家庭里,等到妈妈考察回来,孩子也变得非常懂事了。我们把沿路上看到的采蘑菇、大黑牛,都塞到了故事里。”景颇族为国家守边防,能征善战,又能歌善舞,“男的拿着砍刀跳,女的拿手帕跳。其实这手帕最初是芭蕉叶,后来演变成手帕了。那个纵歌太棒了,就等于是他们的春节,全寨子人跳舞,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都跳。我们全摄制组也上去跳,大家都受感染跟着扭吧。”王君正还找了一一个景颇族小男孩演“小泥猴” ,后来陈凯歌拍《孩子王》,他还在其中演了一个“牛童”。[2][2]
陈凯歌副导演
本片的副导演是之后大名鼎鼎的陈凯歌,当时是来剧组实习,王君正导演回忆:“陈凯歌对工作很认真,认真得不得了,当时就表现出来了。我说要一百个群众演员,他找了个,还不罢休,还要找,你想在那个地方找一百个人多么困难,他非常认真。比如拍一场戏摄影说不行,他就满寨子去找梯子来克服这种困难,我当时有一场戏,要拍绿草地,当时已经是旱季,他就去撒化肥,还借了一辆喷水车喷水。当时我给了他一场戏,我说你呀,别管原来分镜头,你自己弄。我在旁边站着,你随便拍,他把一场戏呀,拍了七、八十个镜头,等于一部电影。笑他特别认真,绝对认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