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从小说到电影
《青春万岁》这部王蒙写于 1953 年关于北京中学生生活的小说,却是由来自上影厂的第五代女导演、地道的上海人黄蜀芹在三十年后搬上银幕的。影片除了北海、白塔寺和故宫的部分外景之外,基本上也是在上海拍摄,这让它没有那样明显的地域特征,却带上了十分特殊的时代色彩。早在六十年代,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上影厂的编辑,就找到王蒙,试图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王蒙不想插手电影改编的事,便把这个差事推荐给了曾经编剧过电影剧本《上海姑娘》的张弦。1978年,那个在五十年代找王蒙组稿的上影厂编辑,在经过了近二十年之后,仍然惦记着《青春万岁》,又来找王蒙商谈电影改编事宜。张弦始终对电影改编充满着热情,很快在1979年便把《青春万岁》的电影剧本改编好。[1][1]
影片基调
1982年《青春万岁》摄制组成立,这部影片是黄蜀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青春万岁》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对黄蜀芹却是难忘的青春回忆,她将自己就读的上海市三女中的美好回忆,融入到这部电影中,让这部电影有清晰的时代特征和真诚自然的青春美。黄蜀芹也是五十年代的女子中学学生,当她重读《青春万岁》的小说和剧本时,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感慨。当年,她也象杨蔷云她们那样纯真和热情,那样认真和喜欢幻想。她不随风,不媚俗,硬是拍成了这部影片。影片的格调补素而又清新。她找的演员都不是银幕上时行的美人儿,一个个都人各有貌,一如生活中那样。银幕上那庄重、严肃的团日活动,热烈、奔放的营火晚会,纯真、美丽的遐想,既给人温暖的回忆,又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影片上映以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