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ng Neverland
(2004)
詹姆斯·巴里小传 1904年,《彼得·潘》第一次席卷伦敦舞台,所有观众都被其倾倒,纷纷陶醉在前所未有的奇幻和畅想中。《彼得·潘》成为了社会如何改变对童年看法的重要象征,即使时至今日,彼得·潘的故事依然在提醒世人,不管世事如何,都要保留一颗未泯的童心。 詹姆斯·巴里一直在渴望一个充满童趣和奇思怪想的世界,这直接源于他不如意的童年。1860年,巴里出生在一个苏格兰的织布工人家庭,6岁时,他13岁的哥哥在一次溜冰意外中不幸丧生,这件事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巴里,为了安慰极度悲伤的母亲,巴里希望能够取代死去的哥哥,他模仿哥哥的姿势和习惯,甚至穿上他的衣服。小巴里曾宣布,当自己长到13岁时,将停止成长。 巴里自幼酷爱写作,在1882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之后,便重拾写作,从事了两年的新闻工作。1915年移居伦敦之后,成为自由撰稿人的巴里开始创作反应苏格兰人生活的剧本和小说。1919年巴里担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成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巴里的作品偏向田园派,浸染幽默和温情的笔触经常深入苏格兰农村,除了这部令他家喻户晓的《彼得·潘》之外,社会喜剧和幻想元素也经常出现在巴里的作品当中。《彼得·潘》这部儿童读物大获成功之后,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在伦敦引起巨大反响。这部著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于全世界儿童中间,以小飞侠为原型的连环画、纪念册和邮票等风行各国。 彼得·潘的深远影响 尽管在《彼得·潘》诞生之前儿童文学具有着悠久渊源,但这本小说发起了儿童文学变革,从《彼得·潘》开始,出版商终于意识到儿童读者的巨大潜力,儿童文学自此成为流行书刊中的重要门类。 “Neverland”一词被收录进《美国传统词典》,意为“虚幻而美妙的地方,梦幻之地”。 温迪的名字源于詹姆斯·巴里合作伙伴的女儿玛格丽特的发音习惯,虽然玛格丽特6岁就夭折于人世,但温迪这个人物却一直流传下来,而且很多父母都给女儿取名温迪。 时尚界将大圆领称为“彼得·潘领”。 《彼得·潘》在舞台上上演了数千次,还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成为动画经典,并出现在迪斯尼主题公园,彼得·潘的雕像被设在伦敦的肯辛顿公园。 詹姆斯·巴里将《彼得·潘》的版权遗赠给英国大奥蒙街儿童医院,由此获利的数百万美元用于救助贫困儿童。 重塑传奇 当制片人理查德·格莱德斯坦(Richard Gladstein)将出自大卫·马吉(David Magee)之手的《寻找梦幻岛》的剧本拿给导演马克·福斯特时,福斯特正苦于无法找到颇具魔力的剧本。可想而知,福斯特很快被故事深深吸引了,他开始情不自禁的想象创作《彼得·潘》时的境况和情绪,那是曾打动全世界上百万人的故事。 “我将影片看成是讲述一个人用非凡的创造力将人们带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故事,从而体现出人类对幻想、梦想和信仰的深切需要,这些足以赋予我们坦然面对悲剧的力量,”福斯特说,“对我来说,这种创造力是想象产生的变形力,会让你脱胎换骨,即使没人相信你。” 在制片人理查德·格莱德斯坦看来,影片将个体和情感同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在一起,这是次独特的机会。 本片剧本改编自获奖剧作家艾伦·尼(Allan Knee)的舞台剧剧本《The Man Who Was Peter Pan》,制片人奈莉·贝尔弗劳尔(Nellie Bellflower)在当地剧院的工作间里发现了这个剧本,当即选中,并将剧本交给大卫·马吉改编。贝尔弗劳尔说:“艾伦·尼创作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男子变成了这群孩子们的父亲式的人物,引导他们从悲剧中走出来。” “其实,我完成的剧本并非是詹姆斯·巴里在创作《彼得·潘》时经历的真实再现,长大意味着什么?要对你周围的人担负起责任,这就是我所要讲述的故事。我希望观众将影片当作对巴里创造天赋的致敬,”马吉是如此阐释创作剧本的定位。在创作剧本的同时,马吉的个人生活也正处在特殊时期:“在我开始动笔时,我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而我身患癌症的父亲在同病魔抗争多年之后也将不久于人世,我开始思考成长的意味,感慨时光的飞逝。”作为一个作者,马吉也非常想探索生活如何启发艺术、艺术又如何反作用于生活。许多富有创造力的天才都比我们大多数人更长久的保有童年的天性,而被日常生活销蚀殆尽的我们需要通过故事和艺术来回味。巴里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在表现出童年快乐的同时,也表达出我们远离之后的遗憾。 剧本经过进一步加工后,寻找导演的工作也随即展开。此时米拉麦克斯的执行制片米歇尔恰好看了《死囚之舞》,深受打动的他理所当然的选择了马克·福斯特。他们在改进剧本和寻找演员时,从詹姆斯·巴里本人的一句话中发现了灵感,巴里在指导他的演员时曾写过:“所有角色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必须以孩子式外观为唯一标准,”这项要求也成为影片制作的指南。主创人员甚至将这句话作为序言,每次改写剧本都放在开头,好让演员和剧组明白意图。 可以说约翰尼·德普是扮演巴里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本身所带有的孩子气的气质是角色必备的特质。为了练就地道的苏格兰口音,德普还特地向语音教练请教。而他之所以对巴里的角色情有独钟,是因为《彼得·潘》的魔力深深感染了他,“这是天才的作品,是想象力的杰作,”德普盛赞道。 在影片拍摄期间,德普和四个小演员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在镜头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常陪他们玩耍,有时还会邀请他们去他的房车做客,似乎已经成了一家人。凯特·温斯莱特几乎每天都会带着自己2岁的女儿出现在片场,她不但惊讶于德普纯正的苏格兰口音,还被德普顽皮淘气的一面感染不少。在拍摄一段晚餐的场景时,德普偷偷带了一个会发出放屁声音的小玩意,然后出其不意的发出声响,让拍摄现场轻松了起来,同时也达到了导演的拍摄要求。 打造幻境 《寻找梦幻岛》的独特设计带来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世纪之初的伦敦和奇异瑰丽的梦幻国度。通过美术、服装、摄影和照明,两个世界此消彼长又相互依存。美术设计吉玛·杰克森认为,这个故事糅合了多种元素,但是幻想的主题毕竟超越现实。马克·福斯特不想执着于历史细节,因此他们更着力打造现实之外的世界。 能够挑战与以往不同的工作,对于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拜恩来说是件十分过瘾的事情。在服装设计上要求想象和现实结合的情况很罕见,电影人通常只针对其中一种作出选择,因此拜恩开始到博物馆参观展品和画作以搜集资料。但是设计孩子们梦幻中的服装就不那么轻松了,还需要基于时代的特点体现出幻想的魅力。 拜恩从当时的穿着时尚中汲取灵感,为凯特·温斯莱特和拉达·米切尔设计出紧身外套和休闲家庭装,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轻松活泼的帽子和灯笼裤。在片中重要的演出时间里,拜恩则明显轻现实重想象,神奇的仙女翅膀、海盗马裤、印第安头巾纷纷亮相。在和摄影指导罗伯托·萨弗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一个充满无穷幻想魅力的世界。 实际上,罗伯托和特效设计师凯文·托德·汉的合作更密切。他们一起努力把彼得·潘之父眼中的世界呈现给观众,将巴里周遭的事物都表现得与众不同。在这些幻想中的场景中,他们结合了动画、电脑特效和真人表演,同时摄影机的移动方式也明显不同,这样一来所有的幻想戏便显得非常生动。 影片在英国拍摄完成,外景地包括伦敦市中心的肯辛顿公园、历史上著名的赛维尔俱乐部和建于19世纪的布罗姆顿墓地,杜约克剧院则由位于萨里郡的里士满剧院代替,里士满大剧院极尽豪华,建于1899年,90年代被翻修一新。而最令人兴奋的景观,莫过于故事中神奇的梦幻岛。 梦幻岛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中,它的草木山水无不让人陶醉其中。这个重要的地点在赛普顿摄影棚搭建,起初制作者只考虑到它是巴里脑中的仙岛,但后来他们放开了思路,力图打破“众口难调”的惯例,让每个人都会认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剧组人员动用了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和想象。 ·达斯汀·霍夫曼(虎克船长)在拍摄中指尖受伤,靠着打吗啡才完成了拍摄。 ·本片原定于2003年秋季上映,但由于哥伦比亚公司同期上映的《小飞侠》持有原著作者J.M. Barrie的版权,他们不同意米拉麦克斯使用某些原著片断除非他们延期上映。最后米拉麦克斯以延期一年上映换得了版权。 ·正如影片中一样,舞台剧中的小飞侠历来都是女孩扮演的,这是一个传统。 ·约翰尼·德普是演员中第一个签约的,凯特·温丝莱特是第二个。 ·影片开头那场戏中很多群众演员争相走过左边那扇门,这样他们就能握到达斯汀·霍夫曼的手了。 ·在影片拍摄期间,达斯汀·霍夫曼曾因折叠椅坍塌而失去一只指尖,为了减轻疼痛,霍夫曼曾在表演的一整天依赖吗啡止痛,在一个镜头中,还将手插进衣兜以隐藏绷带。 ·影片预期在2003年上映,但享有巴里版权的哥伦比亚公司不允许米拉麦克在《寻找梦幻岛》中使用部分场景,最终米拉麦克斯只好推迟1年上映。 ·据制片人理查德·格莱德斯坦说,有50位导演拒绝执导本片。 ·实际上,彼得·潘的人物原型并非是片中所指的彼得·李维林·戴维斯,而是他的弟弟迈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