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ito's Way
(1993)
幕后制作 1973年,阿尔·帕西诺在纽约的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馆中第一次听说卡里托的名字,当时他正在出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冲突》,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埃德温·托雷斯,而后者正是犯罪小说《Carlito's Way》和《After Hours》的作者。因为托雷斯从小是在帮派之争和毒品交易肆虐的贫民区长大的,所以他的出身背景成为了绝佳的素材来源。帕西诺非常喜欢这两部小说,特别是小说主人公卡里托。1989年,一心将卡里托搬上大银幕的帕西诺被制作人埃里奥特·卡斯特纳(Elliott Kastner)告上法庭,卡斯特纳称曾与帕西诺商定拍摄一部有关卡里托的电影,并由马龙·白兰度扮演律师大卫·柯兰菲尔德,卡斯特纳要求一改初衷的帕西诺支付600万美元的违约金,不过后来诉讼被撤销,影片的拍摄计划也随之流产。 帕西诺随即找到制作人马丁·布莱格曼筹拍本片,而影片剧本不但要在大银幕上展现出卡里托的世界,还要有利于发挥帕西诺的表演天赋。当时编剧大卫·凯普刚刚完成《影子》的剧本,制作人迈克尔·斯科特·布莱格曼推荐由他执笔。经过反复商榷,几位主创决定根据第二部小说《After Hours》改编剧本,因为帕西诺与该书中的卡里托年岁相仿,不过片名仍为“Carlito's Way”,以区别于马丁·斯科塞斯的《下班后》。 在改编剧本期间,凯普对片中旁白煞费苦心,按照最初设想,旁白应该出现在医院场景中,可布莱恩·德·帕尔玛却建议改在火车站台。医院场景总计被重写了25至30遍,因为演员们的表演困难重重,而帕西诺甚至认为卡里托不会去医院。在小说中,柯兰菲尔德并没死,是颇具正义感的德·帕尔玛希望惩恶扬善,坚决要让是非颠倒的柯兰菲尔德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德·帕尔玛出任本片导演之前,制片方曾与约翰·麦肯齐和阿贝尔·费拉拉取得联系。德·帕尔玛起初不愿执导本片,因为片中有很多西语角色,不想再拍摄西语黑帮片的他唯恐本片会与《疤面煞星》如出一辙。不过在看完剧本之后,德·帕尔玛坦言影片故事完全不同于他的想象,他不但对剧本大加赞赏,还称本片为不折不扣的黑色电影。 由于无法在晚间实拍托尼逃出瑞克岛的水上场景,所以剧组选择在布鲁克林的一个造船厂中搭景拍摄,除了烟雾机和照明灯塔外,剧组还安装了比利时的WOW人造浪球,以打造出东河上波浪起伏的真实效果。虽说剧组曾一度打算采用更先进的葡萄牙产ZOW人造浪球,而且该设备可以根据水温、含盐量和海床深度而生成水浪,可当时ZOW公司总裁正深陷法律纠纷,厂商无法及时供货,于是WOW人造浪球成为了剧组的唯一之选。 花絮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本来想在纽约的世贸大厦拍摄影片高潮部分,但那时候世贸大厦停车场刚发生了爆炸案,所以他不得不“又在一个火车站”完成了拍摄。布莱恩·德·帕尔玛1987年的电影《铁面无私》中也有一个火车站的场面。 Carlito看望卧病的律师时去的医院外观跟同样是阿尔·帕西诺主演的《教父》里Don Corleone被送进的那个医院一样。 西恩·潘出演David Kleinfeld这个角色仅仅是为了得到片酬,以拍摄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72小时生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