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岛上的死光

Shan Hu Dao Shang De Si Guang

(1980)

《珊瑚岛上的死光》拍摄的背景与反响

新时期伊始,一切都处于急遽变化与更替之中。在全国科学大会的东风下,文艺界纷纷响应,大批表现科学、科学家的文艺作品涌现。这些作品除发表于专业的科学文艺及科普类期刊之外,亦见于许多纯文学刊物。在众多科学文艺作品中,科幻小说的创作数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同时期,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及出版物被大量译介并引进,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银河热”。科幻文艺得以蓬勃发展,风光一时无两。新时期我国首部科幻电影,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得以诞生。1980年,由张鸿眉执导,沈寂童恩正编剧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并引发强烈反响,“影院上座率比较高,每天晚上,几乎都是满场”。据沈寂回忆,影片放映时盛况空前,他本人也获得了由上海科普作家协会颁发的“优秀编剧奖”。原著作者童恩正更是被称之为“中国科幻小说进军纯文学和进军影视的先驱”。[1][1]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导演选定

童恩正回忆,小说发表后,他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及电影制片厂请求将小说改为电影剧本。最终拿下小说改编权的,是十几年前将《古峡迷雾》改编为电影剧本、刚刚复职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沈寂。其时正值《星球大战》蜚声全球之际,上影厂也试图在新的电影类型上做出尝试。在文学部主任石方禹的支持下,沈寂独自一人奔赴四川组稿。剧本通过后又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便是导演的选定。他首先找到了张鸿眉,但她“不敢拍”。后来,他又找到汤晓丹谢晋,两人均表示“剧本不错,但不敢拍”。他只能重新找到张鸿眉:“你反正第一次拍片,失败了也不要紧的。汤晓丹他们是名导演了,拍坏了影响太大。”在沈寂的“软磨硬泡”下,从未有过导演经验的张鸿眉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一“新时期首部科幻电影”的拍摄任务。[2][2]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技术难题

1977年,上影厂译制了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该片后以“内参片”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放映。据张鸿眉回忆,当时绝大部分电影人都没有看过科幻片,也并不了解科幻的涵义,甚至对“机器人”这一如今大众耳熟能详的装置都没有任何概念,唯一的参照就只有这一部《未来世界》。于是,导演和美工等人只能依葫芦画瓢,仿制出影片中的机器人以满足拍摄需求。但在展现影片的核心技术幻想,即激光武器时,剧组却遇到了不小的问题。由于当时国内的电影特效技术有限,影片中的红色激光只能由特技人员逐格绘制。众人没有考虑到的是,现实中高能量激光用肉眼并不可见,所以在视觉效果和严谨科学性之间必须进行取舍。正因此,影片的科技顾问表示电影“违反科学”,甚至因此拒绝署名。此外,限于技术原因,影片中女主角梦娜所乘坐的水翼艇无法像小说中描述一样“飞”起来。为此,剧组专门请教了包括 701研究所(现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在内的多个科研院所,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小说的技术设想,但仍被部分专业人士认为体现不出先进科学技术。众多技术上的困难使得剧组有些“底气不足”,在美工和道具制作上慎之又慎,也在厂里引发了一些争议。[3][3]

参考资料

  • [1] 黄哲敏.新时期科幻电影的起源、危机与演进——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J].当代电影,2023,(06):111-118.
  • [2] 黄哲敏.新时期科幻电影的起源、危机与演进——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J].当代电影,2023,(06):111-118.
  • [3] 黄哲敏.新时期科幻电影的起源、危机与演进——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J].当代电影,2023,(06):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