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博士7.0

Dr. No

(1962)

作为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改编自伊安·弗莱明在195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纵观007影史,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部充分忠于原著,《诺博士》就是其中之一。本片与小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遵循着小说的基本情节。   当年制作人哈里·萨尔兹曼取得007小说版权时,没能将影片的拍摄计划进行到底,后来他的同行艾伯特·R·布洛柯里希望从他手中买下版权,而萨尔兹曼又不甘心转让,最终,两人决定联手拍摄。萨尔兹曼和布洛柯里成立了两家公司,其中的Danjaq电影公司持有007电影版权,而EON电影公司则负责制作。   盖伊·格林、盖伊·汉弥尔顿和肯·休斯曾拒绝执导本片,后来制片方与特伦斯·杨签约,萨尔兹曼和布洛柯里认为杨真正了解詹姆斯·邦德这个人物,并且能将小说人物的精髓呈现在大银幕上。事实证明两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在杨的精心构思下,邦德成为一个风格化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个性在所有007电影中都一脉相承。   制片方本打算将《雷霆万钧》作为第一部007电影,但由于同联合编剧凯文·麦克格罗瑞产生法律纠纷,于是用《诺博士》取而代之。制作人曾希望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注资拍摄,但该公司只同意投入100万美元,于是为节省制作经费,制片方只雇用了一位声音剪辑师(在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需要两位声音剪辑师,分别负责音效和对白),并且将一些情节设计得更简单和廉价,其中M办公室用的是纸板墙和塑料门,而登特与诺博士见面的房间仅耗资745英镑。后来布景师西德·凯恩发现演职人员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得知此事的制作人布洛柯里竟送给他一支金笔作为补偿,他对凯恩说,他不想再花钱重做字幕了。   因为伊安·弗莱明的007系列小说在1961年并不畅销,所以制作人布洛柯里和萨尔兹曼希望找到一位热门影星扮演詹姆斯·邦德。加里·格兰特曾是最初人选,但他谢绝了制片方的邀请,因为他认为自己58岁的年龄已经不适合这个角色。据说帕特里克·麦高汉、詹姆斯·梅森和大卫·尼文也曾为扮演邦德的人选。另外,布洛柯里最看好的演员是罗杰·摩尔,后者在电视系列剧《The Saint》中的出色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是美国在1962年10月4日才开始播放该剧,而《诺博士》的首映就在第二天。摩尔后来出演的第一部007电影是1973年的《你死我活》。   为找到合适人选,制片方曾组织选拔活动,产生的6位胜出者再参加由布洛柯里、萨尔兹曼和弗莱明亲自主持的试镜,一名酷似格利高里·派克的28岁男模最终当选,但他根本无法胜任邦德的角色。几经周折之后,制片方与肖恩·康纳利签约,而且一签就是五部。   制作人布洛柯里最初选定的编剧是沃尔夫·曼考维兹,但在看过影片样片之后,曼考维兹惟恐影片会有损声誉,于是要求去掉他的名字。影片剧本最终由理查德·麦鲍姆和其他两位编剧共同完成,值得一提的是,麦鲍姆共为12部007影片编写剧本,可谓名副其实的邦德元老。   影片在英国伦敦和牙买加拍摄完成,其中牙买加外景地就在弗莱明的“黄金眼”庄园附近,于是这位原著作者得以呼朋引伴频繁造访片场。片中诺博士基地的多数外景、通风管和英国军情局总部内景在伦敦松林制片厂拍摄,该制片厂由此成为007电影的“御用”制片厂。 1965年的《雷霆万钧》应该是第一部007电影,但后来被本片取代。 原著作者伊安·弗莱明最初期望由自己的表弟克里斯托弗·李来扮演诺博士,而且他也曾向Noel Coward提出邀请,结果Noel Coward的电报回复是:“Dr. No? No! No! No!” 马克思·冯·西多曾被邀请扮演诺博士,但因出演1965年的《万世流芳》而谢绝。 制片人艾伯特·布罗克里曾在自传《When the Snow Melts》中称,伊安·弗莱明看好罗杰·摩尔是因为他在电视剧《The Saint》中的表演。 虽然敲定007由肖恩·康纳利来扮演,但出于满足公众期待的考虑,剧组组织了007的选秀活动,最后参加决赛的6名选手要接受艾伯特·布罗克里、哈利·萨尔兹曼和伊安·弗莱明的评判,而最终胜出的28岁男模彼得·安东尼却全无表演经验。 在片中扮演西尔维亚的乌妮丝·盖森(Eunice Gayson)曾是扮演彭妮的人选。 《诺博士》其实出自于第五部007小说。 本片拍摄投入为100万英镑,但美工设计师肯·亚当只得到14000英镑。 剧组在拍摄期间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牙买加的潮湿气候。 厄苏拉·安德列斯在拍摄洗浴的画面时实际穿着肉色泳装。 007主题曲的最初曲名为《Bea's Knees》。 制片人艾伯特·布罗克里和哈利·萨尔兹曼坚持本片导演必须是英国人。 在影片开拍的两周前,邦德女郎哈妮·赖德的人选还无处可寻,制片人后来看到了演员约翰·德里克妻子厄苏拉·安德列斯的照片,未经会面便决定由她扮演。有消息称厄苏拉在照片中身着湿透的T恤,而且她当时对表演不太感兴趣,是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决定出演。 扮演摄影师的女孩Marguerite LeWars是名空姐,导演泰伦斯·杨(Terence Young)在飞机上看中了她。 在肖恩·康纳利主演的所有007影片中,他始终戴着假发。 本片在英国松林摄影棚于1962年2月26日开拍。 据2000年的纪录片《Inside 'Dr. No'》称,本片介绍007的拍摄手法借鉴了1939年威廉·迪亚特尔(William Dieterle)执导的《Juarez》中的拍摄方法,即对所要描写的人物拍摄一系列特写镜头而不露出面孔,然后在对其他人物和赌桌进行交叉剪接,最后聚焦于面孔,交代名字:“邦德,詹姆斯·邦德。” 导演泰伦斯·杨曾希望由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来扮演007。 制片方曾希望盖伊·汉密尔顿、盖伊·格林(Guy Green)及肯·休斯(Ken Hughes)来执导本片,但被他们纷纷拒绝。 当影片拍摄超出预算时,联美公司曾打算撤资。 据传,在本片剧本的初稿中诺博士是一只猴子,编剧沃尔夫·马考维兹和理查德·麦鲍姆曾大幅改动原著,故事变成航运巨头决定炸掉巴拿马运河,诺博士是岛上崇敬的神猴,而这个反派人物也养有卷尾猴宠物。后来制片人要编剧重新修改,尽量接近原著,沃尔夫·马考维兹对此非常不满,主动要求从职员表中撤掉自己的名字。 在片头将Walther PPK手枪交给007的军械师是Boothroyd少校,Boothroyd也曾出现在《诺博士》小说中,从1964年的《金手指》开始,这名军械师才被定名“Q”(Quartermaster军需官)。Boothroyd出自名叫Geoffrey Boothroyd的读者,他曾写信给小说作者伊安·弗莱明,抱怨007不该使用Beretta手枪,而应该使用Walther PPK。另外,Q的真人原型是英国情报局MI-6的Charles Fraser-Smith,他曾设计出很多五花八门、被人称作“Q-devices”的小暗器。 诺博士的故事最初是为一部电视剧编写的。 本片中的经典台词“Bond. James Bond”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佳电影台词”排行榜上名列第22位。 联美公司的日本员工曾将片名看作“Dr.? No!”,于是用日语译作“我们不想要个博士”的意思,幸好这个失误被及时发现。 制片人艾伯特·布罗克里和哈利·萨尔兹曼将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当作本片以及后来007影片的样板,并且希望由出演《西北偏北》的加里·格兰特扮演007,但加里·格兰特只答应出演一部007电影,而制片方希望物色的演员可以连续出演多部。后来,制片方又找到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史蒂夫·里夫斯(Steve Reeves),以及帕特里克·马克格哈恩(Patrick McGoohan)、特雷弗·霍华德(Trevor Howard)、雷克斯·哈里森、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威廉·富兰克林(William Franklyn)、伊安·亨德利(Ian Hendry)和理查德·伯顿等人,但都未能如愿。 约瑟夫·维斯曼(Joseph Wiseman)在片中扮演的诺博士是早期007电影中唯一一位没用其他演员配音的反派角色。 本片在意大利上映后,梵蒂冈对片中的道德观点非常不满。 肖恩·康纳利非常惧怕蜘蛛,于是在拍摄蜘蛛爬上床的镜头中使用了一块玻璃隔绝蜘蛛与康纳利的直接接触,但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只好由替身演员鲍勃·西蒙斯代劳。这位特技人后来称同狼蛛的这次亲密接触是他完成的最吓人的特技。 在本片的007片头中,扮演007的是特技人鲍勃·西蒙斯,直到1965年的《雷霆万钧》,肖恩·康纳利才出现在片头。 片中的西尔维亚是唯一一位接连出现在两部007影片中的邦德女郎。 作为英国人高效工作的典范,片中M的秘书彭妮却是由加拿大演员Lois Maxwell扮演的。 肖恩·康纳利胸前持枪的经典姿势后来要求重拍,但当时那支Walther PPK在片场不慎丢失,摄影师只好找出了自己车中的气手枪来代替。 007的主题音乐其实并非出自约翰·巴里之手,而是由Monty Norman作曲,由约翰·巴里改编,后来还曾由此引发诉讼,Monty Norman最后打赢了官司。 007标志性片头在本片片尾又出现了一次,这是007影片中唯一的一次。 影片完成后曾为联美公司上层试映,结果影片结束后场内一片寂静,欧洲部主管称联美不能放弃这部影片是因为投入不高,制片人闻听此言不免不寒而栗。 最初,伊安·弗莱明不希望由肖恩·康纳利扮演007,因为007是英格兰人,而康纳利是苏格兰人,007出身上流社会,而康纳利出身工人阶层,007受过良好教育,而康纳利未免有失儒雅。随着007影片的成功,伊安·弗莱明才逐渐改变自己的看法。 本片在英国之外的片名包括:《Licence to Kill》(意大利)、《James Bond vrs Dr. No》(比利时、法国)、《Agent 007 : Mission : Kill Dr. No》(丹麦)、《James Bond chases Dr. No》(德国)、《007 is the Killing Number: Dr. No》(日本)、《Agent 007 with a license to kill》(瑞典)、《Agent 007 vrs the Satanic Dr. No》(葡萄牙、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