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Fleming's Moonraker
(1979)
作为第11部007电影,《太空城》改编自伊安·弗莱明于195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早在动笔之前,弗莱明就有意将其拍成电影。1955年,兰克电影公司的约翰·佩恩(John Payne)出价一万英镑买下了《太空城》的电影拍摄权。佩恩是有兴趣将007小说搬上大银幕的第一人,但他后来放弃了这一念头,因为他意识到无法取得007全系电影的拍摄权。1959年春,由于拍摄受阻,弗莱明购回007小说版权,并随即将其卖给制作人哈里·萨尔兹曼。 詹姆斯·梅森曾是扮演片中雨果·德拉克斯的最初人选,后来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法国演员迈克尔·朗斯代尔取而代之。此前,美国演员洛伊丝·奇利斯曾拒绝扮演1977年《海底城》中的安娅,因为当时她决定暂别影坛。后来导演刘易斯·吉尔伯特在一趟航班中巧遇奇利斯,他认为坐在身边的奇利斯是扮演中情局特工古德海德的理想人选。在片中扮演德拉克斯亲信张的须贺敏郎是日本合气道武师,推荐他出演本片的执行制片人迈克尔·G·威尔逊正是他的徒弟。值得一提的是,威尔逊向来喜欢在007电影中抛头露面,从《金手指》开始便一发不可收,在《太空城》中,他先是在威尼斯玻璃商店门口客串了一名游客,后来又在德拉克斯的控制室中客串了一名技师。 身高2米17的巨人理查德·基尔继续在本片中扮演钢牙,他的戏份比在《海底城》中更具喜剧色彩。主创人员原本打算让钢牙成为邦德的终极对手,但导演吉尔伯特在接受采访时称,他曾收到很多小观众的来信,他们希望钢牙能成为好人。于是在本片结尾,钢牙逐渐成为了邦德的盟友。制片方一度曾对在片中扮演钢牙女友多莉的法国侏儒演员布兰奇·拉瓦莱克心存顾虑,唯恐观众无法接受两人身高的巨大反差,在得知基尔的妻子与拉瓦莱克身高相仿后,制片方才终于下定决心。 《太空城》于1978年8月14日在法国开拍,制片方之所以放弃在松林制片厂的007摄影棚拍摄主要场景,是因为当时英国税收过高,只有缆车内景和太空交战外景是在松林制片厂摄制完成。由艺术指导肯·亚当设计的大型布景是法国影坛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布景,所有布景耗费222,000个工时才搭建完成,占用了三个规模最大的制片厂。其中的空间站布景在Eponay Studios建造,220名技师使用了100吨金属、两吨钉子和长达一万英尺的木材。威尼斯玻璃博物馆中邦德与张的打斗场景摄于布伦制片厂,该制片厂的前身是二战期间德国空军的飞机制造厂,糖玻璃在这段场景中的消耗量堪称影史之最。 本片剧组曾辗转伦敦、巴黎、威尼斯、帕尔姆达尔和里约热内卢五座城市,制片方起初曾考虑前往印度和尼泊尔取景,但实地考察后才发现由于时间紧迫而无法写进剧本。里约热内卢是在影片筹备初期便选定的城市,剧组早在1978年初就曾派人前往里约拍摄Mardi Gras狂欢节的盛况。在里约拍摄期间,罗杰·摩尔曾因健康问题和肾结石发作而迟到数天。片中曾出现里约的著名景点面包山,邦德和古德海德在乘坐面包山的缆车时遭遇了钢牙,剧组的拍摄经历同样惊心动魄,特技人理查德·格雷顿(Richard Graydon)从缆车顶部跌落,当时他身上没系安全绳,幸好他单手抓住了缆车边缘,否则必死无疑。钢牙在这段场景中曾咬住缆车的钢缆,尽管扮演钢牙的理查德·基尔用的是钢牙,但片中的钢缆实际是由甘草制成的。 片中的伊瓜苏瀑布是确实存在的自然景观,特技组曾打算在瀑布上方使用一条真船拍摄,但船只搁浅在乱石中,虽然剧组用直升机和绳梯冒险将船拖出,但最终仍不得不放弃计划,只好在摄影棚中用微缩模型取而代之。德拉克斯在亚马逊雨林中的老巢在危地马拉的蒂卡尔玛雅文明遗址拍摄,所有航天中心场景都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装配大楼取景,而Moonraker航天飞机组装车间则在加州帕尔姆达尔的罗克维尔国际公司的制造厂拍摄。 为拍摄片头邦德被钢牙推出飞机、没有降落伞便从高空坠下的惊险画面,剧组仅计划和筹备就耗时数周。整段跳伞场景由特技组导演p约翰·格兰[监督,由特技人唐·卡尔维特(Don Calvedt)协调,特技替身们总共跳伞88次才圆满完成。美国冠军跳伞队成员曾帮助特技小组制定计划,为满足情节需要,技师特地为影片设计出一种厚度仅有一英寸的降落伞包,这种超薄降落伞包可以藏在衣服里,从而给人以没穿降落伞的印象。拍摄这段跳伞场景的轻型Panavision 摄影机购于巴黎的一家典当行,经过改装之后,摄影机最终被固定在摄影师的头盔上。 花絮 制片方曾考虑由詹姆斯·梅森来扮演片中的德拉克斯。 在猎狐结束后,号手吹奏的曲子出自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 在伊安·弗莱明于1955完成的原著中,德拉克斯是朗斯代尔式的人物,24年后,这个角色由迈克尔·朗斯代尔来扮演。 1955年,约翰·佩恩(John Payne)与伊安·弗莱明商谈并取得拍摄本片的优先权,价钱是每月支付1000美元,为期9个月。佩恩是希望将007小说改编成系列影片的好莱坞第一人,很明显,最终他放弃了,因为得知自己不可能获得全部007电影的拍摄权,而且伊安·弗莱明也面临着越洋难题。在1955年至1956年间,Rank Organisation通过伊安·亨特(Ian Hunter)买下了本片原著的优先购买权,当时弗莱明开出的价码是优先权1000英镑,拍摄权是1万英镑。后来Rank Organisation并没有进一步的举措,1959年,弗莱明将优先权购回。1960年至1961年间,制片人哈利·萨尔兹曼得到了007系列小说的拍摄权,后来他与艾伯特·布罗克里携手将007电影搬上大银幕。 汤姆·曼凯维奇](Tom Mankiewicz)为本片改编的剧本被否决,之前他曾为《永远的钻石》、《你死我活》和《铁金刚大破金枪客》改编剧本。 本片是第11部007电影,罗杰·摩尔在本片中第4次扮演了007。 本片原定在1969年的《女皇密使》之后拍摄。 影片在英国之外的片名包括:《Moonrocket》(芬兰)、《Moonraker: Operation Space》(意大利)、《Moonraker: Top Secret》(德国)、《Moonraker: Space Mission》(拉美)。 片中的交通工具包括:NASA/罗克维尔航天飞机、可以变成气垫船的威尼斯刚朵拉、水翼艇、搭载滑翔机的Glastron快艇、MP Roadster跑车、里约热内卢救护车、劳斯莱斯银灵、贝尔206 Jet Ranger直升机、斯柯达Hispano-Suiza和Handley Page Jetstream Turboprop飞机。 罗杰·摩尔曾因肾结石而迟到数日,在拍摄《你死我活》时他也曾突发肾绞痛。 本片是影史上第一部出现航天飞机的电影,起初曾打算同首次航天飞机发射同步上映,但直到下部007影片上映时航天飞机才终于升空。 在拍摄缆车的惊险画面时,一名特技演员险些丧命。 罗杰·摩尔出演的唯一一部没用Walther PPK手枪的007影片。 本片拍摄跨越3大洲,用了4个摄影棚,选取的国家更多达7个。 本片拍摄投入为3400万美元,比最开始的6部007影片拍摄投入总和还多、 除了几个主要的特写镜头外,007与飞行员在空中争抢降落伞的画面确实是在自由坠落中拍摄的,摄影机被装在摄影师的头盔上。007和飞行员的跳伞替身将降落伞穿在衣服里面,而他们争抢的是一个假降落伞。因为从离开飞机到必须开伞之间只有6、70秒的时间,于是每跳一次只能拍摄几秒钟的画面,这段在影片中时长两分钟的画面共跳伞88次,耗时5周才拍摄完成。 伯纳德·李扮演的M在本片中最后一次出现,他在11部007影片中扮演了M。 凯特·布什(Kate Bush)曾被邀请演唱本片主题歌,但被她拒绝。 本片主题歌由莎丽·贝希(Shirley Bassey)演唱,这是她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唱007影片主题歌,另两部是《金手指》和《永远的钻石》。目前为止,莎丽·贝希是唯一一位不止一次演唱007影片主题歌的歌手。 为了拍摄出结尾太空站爆炸的画面,视觉效果工作人员用猎枪射击太空站模型。 卡洛·波桂曾希望扮演本片女主角。 007在片中未曾驾车。 在法国拍摄期间,美工设计师肯·亚当接到工会通知不得让工作人员超时工作,但肯·亚当想不起哪部007影片没有过加班加点。作为对工作人员的补偿,周末时所有家属都被接到法国。 剧组之所以选择在里约热内卢拍摄是为了拍摄伊瓜楚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