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Wars: Episode II - Attack of the Clones
(2002)
续写安纳金的命运 “《星球大战前传二:克隆人的进攻》是一部场面壮观、吸引眼球的惊险片,让人想起好莱坞鼎盛时期典型的周末电影,”乔治·卢卡斯说,“这种电影凸显活力、悬念和刺激,为了逃避现实和享受闲暇时光,你会乐此不疲,这正是我对《克隆人的进攻》的定位。” 卢卡斯将六部星战电影的结构和主题誉为一首乐章,他说:“从某种角度讲,星战电影天生就像一部交响乐。音乐中总会出现重复段落,而我也在故意重复某些情节,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确实是在重复。”在这种整体结构中,每部影片的动机、主题、态度、动作、故事、人物、环境、机器等所有元素必须有所关联,为了保证关联的丰富和多层面,卢卡斯第五次拿起星战电影的导筒,并聘请编剧乔纳森·黑尔斯润色剧本。黑尔斯与卢卡斯的首次合作是1992年的热门电视系列剧《少年印第安纳琼斯大冒险》,两人曾为该剧联手创作剧本。 除了引入了新人物和新场景外,《克隆人的进攻》还被编剧赋予了复杂的政治背景,那就是银河系动荡不安,用心险恶之人开始闹分裂搞独立,与《星球大战第五集:帝国反击战》的黑色主题非常相似。卢卡斯和黑尔斯都是完美主义者,精益求精的两人在服装和布景全部完成后仍然在不断完善剧本。“在摄影棚中,《克隆人的进攻》就像一部虚拟电影,因为我们在影片开拍的三天前才拿到剧本,”制作人里克·麦考伦回忆说,“我们必须根据剧本搭建出根本就不存在的场景。”哪怕是在后期制作中,卢卡斯也会调整一些特别场景和对白,有时甚至会在杀青的数月后补拍新场景,所以虽说本片主要拍摄仅耗时72天,但加上计划复杂的额外拍摄,总周期已经超过了18个月。 毫无疑问,安纳金是本片的中心人物。“我之所以决定创造出新的星战三部曲,是因为想讲述原本善良的人物受到黑暗势力的引诱成为罪恶的化身,但最终救赎自己的故事,”卢卡斯说,“在《魅影危机》中,9岁的安纳金是个聪慧而正常的孩子,在本片中,我希望探究他的从恶之旅。”制作人麦考伦说:“我们都知道安纳金最终的命运,在这部新片中,我们将揭示他怎样及为何变成坏人。” 为物色到扮演安纳金的最佳人选,选角导演罗宾·格兰德耗时半年才终于看中加拿大影坛新人海登·克里斯滕森。格兰德回忆说:“我当时正处在绝望当中,直到海登推门而入。他身上具备你所期待的特质,尤其是安纳金所应具有的脆弱和边缘状态。海登正值复杂多变的年龄,这种身体与情感的波动正是人物所最需要的。” 克里斯滕森深知安纳金的角色很难演绎,因为在他之前,8岁大的杰克·洛伊德和78岁高龄的塞巴斯蒂安·肖都曾扮演过安纳金,保持角色的前后关联至关重要。他说:“扮演安纳金的挑战在于应该在杰克和塞巴斯蒂安塑造的角色之间找到平衡,那是一种善恶之间的中间状态,真实可信的演绎才能让人物活灵活现。” 关于拍摄 继续在本片幕后担纲的特技协调人尼克·吉拉德(Nick Gillard)为每位绝地武士都设计出不同的动作风格,哪怕对临时演员都一丝不苟。在筹备阶段,吉拉德走访了20所剑术学校和搏击俱乐部,为招募扮演绝地武士的人选,他曾面试了500多位剑术高手。“我听说有一群人被国际赛事拒之门外,因为他们的招术过于凶狠,我认为他们非常适合在片中扮演绝地武士。”于是,在澳洲的拜伦湾,吉拉德找到了住在森林里的世外高人。 虽然克里斯滕森从未出演过动作片,但他却是一位擅长网球和曲棍球的运动健将,为成为身手过人的光剑高手,克里斯滕森每天都要跟随吉拉德训练3、4个小时,青肿和擦伤自然在所难免。吉拉德赞赏道:“海登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还是我见过的最具天赋的运动高手。他的功夫突飞猛进,甚至曾经击败一位澳大利亚的剑术大师。” 为了让本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风貌,艺术指导加文·巴奎特和概念设计总监道格·江(Doug Chiang)从筹备初期就开始设计片中的一系列景观。处在外围星系的卡米诺星球是本片中的新奇看点,那是一个充满汹涌海洋和无尽风暴的险恶星球,科技发达的卡米诺人住在巨大的高脚城市里,而规模壮观的克隆人便是当地特产。制作人麦考伦说:“我认为卡米诺的环境非常优美,对乔治来说,具有着经典科幻外观的卡米诺是他的全新尝试,因为我们从未打算在星战电影中打造出这样的星球。”另外,本片中的酷炫飞行器也同样抢眼,横空出世的绝地星际战斗机会让人想起星战三部曲中的三角形星际驱逐舰,后者正从绝地武士的星际战斗机演变而来。 负责制作动态情节串连图板的预览团队也在影片拍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需要完成4000多个镜头的预览画面,导演、演员、剪辑师和效果艺术家都要据此了解各个场景的最终景象。通过低分辨率的电脑图形,预览团队的技师们甚至还展现出一些最壮观的动作和特效场景。 卢卡斯向来对数字技术情有独钟,早在20年前他就率先使用了剪辑音效及画面的电脑系统。1996年,索尼公司曾向制作人麦考伦承诺研制出一款24帧高清逐行扫描摄影机,以及相应的24帧后期制作系统,Panavision公司也随即开始着手开发能适应数字电影拍摄的新镜头。《克隆人的进攻》于2000年6月开机,本片由此成为第一部使用高清24帧数字摄影机拍摄的主流电影。麦考伦回忆说:“在影片开拍的一周前我们才得到最终定型的摄影机,我们根本不需要胶片,只管全力拍摄。我们曾在51度的炎热沙漠中拍摄数周,也遭遇过滂沱大雨,然而辗转世界各地之后,我们的摄影机从未出过任何问题。” 本片摄影指导大卫·塔特萨尔与卢卡斯的数字电影合作经历可以直接追溯到1992年的《少年印第安纳·琼斯大冒险》和1994年的《幕后杀手》(Radioland Murders),后来两人曾在《魅影危机》中小试数字摄影机,但当时的技术不足以拍摄全片。到了《克隆人的进攻》,发展成熟的数字技术让两人终尝所愿。塔特萨尔说:“通过数字摄影机,我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我们再不会担心背景中会有穿帮镜头。如果使用胶片拍摄,质量不佳的录影带会难于表现画面中的细节之处,而高清数字摄影机会巨细无遗,高清监视器的回放也非常清晰,哪怕是不该看到的,你都会看得一清二楚。” 数字摄影机还充分缩减了影片的拍摄周期,在不影响正常进度的前提下,只要卢卡斯一喊停,就可以立即调整和剪辑刚刚拍完的场景,从而提前完成了后期制作的工作。数字格式还让镜头构建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活起来,剪辑师和卢卡斯可以自由改变或移动布景、人物和灯光。另外,再也不必将视觉特效镜头扫描进电脑,经过处理之后再重新转换成胶片。在卢卡斯看来,高清数字摄影机只是进化,而并非变革,他说:“电影进入数字领域是很自然的过渡,就像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一样。数字摄影机不过是我们创作电影的又一样工具。” 1975年,为将星战电影的视觉特效呈现在大银幕上,卢卡斯成立了工业光魔公司,从而将电脑技术引入电影工业和特效领域。从那时开始,工业光魔先后16次摘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和科学技术成果奖。20多年后,卢卡斯在《魅影危机》中再次凭借“数字外景”取得了重大突破,除了背景之外,卢卡斯还用电脑生成了部分布景、机器和人物,电脑特效画面多达将近2000个,占据了整部影片的95%。在《克隆人的进攻》的创作中,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不愿安于现状,而是不遗余力的发展创新。卢卡斯说:“我们仍在摸索学习当中,一切需要一步一步改进,我们希望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呈现星战奇观。”·《克隆人的进攻》中的视觉特效工作纷繁异常,工业光魔需要在16位总监中派出4人致力于本片。 ·瑞恩·菲利普、保罗·沃克、乔纳森·布兰戴斯和科林·汉克斯都曾希望扮演安纳金。 ·拍摄本片的摄影棚曾拍摄同样由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红磨坊》。 ·影片的拍摄成本为1亿2000万美元,是最昂贵的星战电影。 ·本片中的尤达第一次完全由电脑生成。 ·唯一一部没能成为当年票房冠军的星战电影。 ·在安纳金动身寻找母亲之前,曾和阿米达拉参议员有过一番对话,摄影机转向他们的阴影,安纳金的阴影酷似黑武士,DVD中的注释称,酷似黑武士的阴影并非出自特效,而是一次巧合。 ·乔治·卢卡斯的女儿凯蒂·卢卡斯(Katie Lucas)在夜总会场景中扮演了一位舞者,儿子杰特·卢卡斯(Jett Lucas)扮演了一位小绝地武士。 ·由于已经78岁高龄,克里斯托弗·李没能亲自完成全部特技,但他仍能完成光剑决斗场景中的多数动作。 ·片中有些特技动作由电脑生成的数字替身完成。 ·尤达的指挥中心其实是比例为1:6的微缩模型。 ·片中有很多微妙设计帮助观众区分善恶双方:共和国克隆人军队的移动都是从右往左,而分离主义份子则恰恰相反;太阳总在克隆人背后,而分离主义份子后方的天空总是沉闷阴暗;共和国的导弹会留下干净的白色尾迹,而分离主义份子的导弹尾迹都是黑色或紫色的。 ·绝地武士档案馆中曾出现乔治·卢卡斯、动画导演罗伯·科尔曼(Rob Coleman)、视觉特效总监约翰·诺尔、帕布鲁·海尔曼(Pablo Helman)和模型总监布莱恩·格南德(Brian Gernand)的雕像。 ·克隆人部队使用的步枪基于德国MG-42机枪设计而成。 ·本片片长142分钟,是最长的星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