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抢险记5.9

The Core

(2003)

【探询地心奥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很多科学家都对地球的磁场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承认,地球磁场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之一。美国天文学家施滕·奥登瓦尔德(Sten Odenwald)博士曾说:“如果地球磁场突然改变,尽管每隔25万年才会发生,但结果是让人好奇的。地球物理学者们已经开始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下降,我们真不知道这是正常的起伏,还是预示着灾难。”   事实上,《地心抢险记》绝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这么简单,因为人类对地心问题还知之甚少。正如制作人大卫·福斯特(David Foster)所说:“我们看过的都是海洋和太空探险题材的科幻片,而地心之旅却是很罕见的。”   尽管源于真实的科学发现及推断,但《地心抢险记》归根结底还是想象力的产物。导演乔恩·阿米尔指出:“即使是科学家也只能推测下面的结构。通过声波探测技术,他们猜测地心的外层是液态的,内层是固态的,并由镍和铁等金属物质构成。不过,没人能确定究竟。”   另外,科学家们也说不准地心是否有朝一日会停止活动。一系列激烈的辩论也层出不穷。我们脚下是否有一座直径5英里、正在燃烧的钚铀核反应堆?为何每25万年磁极就会发生改变?   导演阿米尔说:“我们习惯把太空当作最后一道疆界,可我们脚下的数千英里同样浩瀚而深不可测。我认为影片在以有趣的方式提出疑问,如果一个普通人涉身其中,他会成为英雄吗?他会具有怎样的力量,又会惊奇的发现何种力量?”   本片制作人兼联合编剧库珀·兰恩(Cooper Layne)在夏威夷旅游时曾目睹火山岩浆流入海中,由岩浆遇水迅速冷却的情景产生了灵感。他回忆说:“我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也许可以搭乘飞船从火山口进入充满熔岩的地心。后来我了解到,火山口真就可以直接通往地心。”   兰恩带着想法找到了搭档肖恩·贝利(Sean Bailey)和制作人大卫·福斯特,三人随后又找来了派拉蒙的制作人约翰·戈德温(John Goldwyn)。作为一位不同凡响的制作人,大卫·福斯特担纲的电影已经超过25部,其中包括《亡命大煞星》、《狂野之河》、《佐罗的面具》、《间接伤害》和《哈特之战》。福斯特非常看好这个创意,立即推荐给好友乔恩·阿米尔,从而达成了与其合作的素愿。 【关于拍摄】   对导演阿米尔来说,在保证动作场面的惊险刺激之余,船员间的关系也是尤为重要的。他说:“所有精彩的戏剧都离不开人物冲突。于是我们安排了大相径庭的一队人,包括卑鄙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资深NASA指挥官、尽职尽责的宇航员、魅力迷人、进入太空最年轻的女性、傲慢自大的法国核物理学家、以及和他针锋相对20年的同事。这些个性、背景和文化各不相同的人物当然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戏剧冲突。”   不出主创人员所料,影片吸引了一批一流演员。艾伦·艾克哈特决定出演本片不仅是因为剧本精彩,还由于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他说:“影片中的人们在齐心协力拯救地球,我不但以此为荣,还认为影片会让世人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地球。”希拉里·斯万克在片中扮演了地心飞船的驾驶员,她一直仰慕导演乔恩·阿米尔,无法抗拒难得的合作机会,况且地心航员的角色也不可多得。扮演指挥官艾弗森的布鲁斯·格林伍德认为影片故事趣味和幽默不断,人物对话机敏,关系也相当复杂。对于化身科学家的史坦利·图齐来说,剧本中人物与动作之间的平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每个人的戏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增强探险故事的真实可信,导演阿米尔聘请了多位顾问,其中包括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NASA宇航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和职业军人。   在片中扮演电脑天才的D·J·考尔斯请教了很多电脑黑客,这些黑客都曾因网络犯罪而入狱,其中的有些人在改造之后正在为政府工作。不过,试图进入角色世界的考尔斯很快感到身心交瘁。他说:“看到他们如何操作电脑数据,我真的感到害怕。我曾一度不想知道更多,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扮演科学家的艾伦·艾克哈特和戴尔里·林多为深入了解角色,特地来到位于帕萨迪那的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亲眼观察工作中的科学家。另外,林多还观看了多部科研电影,深切体会到另一个世界的活力。   因为要扮演掌控全盘的顶头上司,阿尔法·沃德必须了解女性在相关领域的地位背景。她说:“我曾向科学家们咨询航天工业和NASA的计划,了解到女性如何才能成为其中一员。最终,我知晓了人物的整个脉络,她在哪出生,去哪上学,做什么工作,到了什么位置,如何掌管这个世界。”   片中的地心航员都是从宇航员转行,布鲁斯·格林伍德和希拉里·斯万克为此与两位真正的宇航员会面,他们分别是汤姆·D·琼斯(Tom D.Jones)博士和苏珊·海尔姆斯(Susan Helms)上校。其中的琼斯现在已经成为航天顾问、作家和演讲人,他在太空总计逗留了53天,与格林伍德分享了很多宝贵的飞行经验。“我兴奋极了,汤姆给我看了一段从太空拍摄的录像。在我眼中,所有宇航员都是英雄,”格林伍德说。海尔姆斯曾在太空站生活两个月,而向她取经的希拉里·斯万克也曾一度向往太空生活。斯万克说:“在我立志作演员之前,一直希望成为宇航员,现在的我依然向往太空。”   在演员筹备角色的同时,设计团队开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片中的地下世界,因为就连科学家都对地下和地心结构知之甚少。在1959年的《地心之旅》中,一群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绅士步入地心,发现了巨型蜥蜴、浩瀚的湖泊和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在本片中,主创人员可以充分利用100多年来的科学积累,以真实为基础去打造神秘莫测的地心世界,而并非是去寻找怪物和古城。   作为影片的技术顾问,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两位博士为片中物体的大小尺寸、地心温度及耐热材料提供了指导。为设计片中的地心飞船,设计人员经历了大量试验并征求了多方意见才最终定型。制作人大卫·福斯特回忆说:“有很多设计方案非常壮观,但乔恩·阿米尔认为它们与星际旅行和星球大战的太空船过于相似。于是我们开始考虑在地下自由穿行的生物,最终,蚯蚓给我们带来了灵感。”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要思考飞船的钻探、推进和驾驶方式,最后出现在片中的“维吉尔”号集蚯蚓、火箭和潜艇三种概念于一身。   经过仔细斟酌,主创人员决定放弃使用微缩模型,而是搭建一艘全尺寸飞船。制片方租用了一间装有桥式起重机的大型摄影棚,制作设计师菲利普·哈里森(Philip Harrison)负责指导整个飞船的建造。最终完工的飞船长达200英尺,高30英尺,大小与波音737客机相仿。   飞船内景在另外的摄影棚搭建,与常见的未来派风格不同,地心飞船的内部结构重在实用,各种管道和电缆都暴露在外,因为在片中只有3个月的建造时间,根本无暇顾及舒适和美观。为在船舱中体现出飞船的运动,特效总监加里·爱尔曼多夫(Garry Elmendorf)设计了比液压系统更宁静的气囊系统。这些气囊有卡车大小,充气时有9英寸高,每个气囊可承重2000磅,不但可以打造摇晃和倾斜的效果,还可让演员向各个方向移动6-8英寸。花絮 影片于2001年12月9日在温哥华开拍,剧组曾辗转伦敦、巴黎、罗马、蒙特利尔、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地,片中沙漠外景在犹他州拍摄,值得一提的是,剧组还曾在美军“星座”号和“林肯”号航母上取景。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之后,有关部门要求去掉本片预告片中航天飞机紧急着陆的镜头,但制片方宣称,在影片上映时,不会去掉这一镜头。 为本片担当顾问的大卫·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博士受影片启发,想到向地心投放无人探测器在科学上是可行的,2003年5月15日,他的想法被刊登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 为本片配乐的克里斯多佛·杨(Christopher Young)使用了120人的交响乐队和超过40人的合唱团。 古罗马竞技场被毁的场景是用直径40英尺的模型拍摄的。 片中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的场景耗时半年才制作完成,因为大多数鸟都是由电脑生成的。 片中提到的深达7英里的超深钻孔是确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