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8.9

Three Monks

(1981)

79年春,侯宝林说了一段相声“和尚”也点到“三个和尚没水吃”,我听了很受启发,脑子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用这三句话来拍一部动画片呢?这个题材是中国的,有哲理性,也很有动作性,是一部动画片的好坯料。这三句话本身就很幽默,不用任何解说,一看见字幕上跳出这三句话,观众就一定发出会心笑声。再说那小和尚的形象也很逗人,光秃秃的脑袋,穿着一身袈裟;举手,一投足,挑水、敲木鱼……这些都很有情趣。【……】一个剧本到了导演手里,从来不是原封不动地拍成电影的,总要进行再创造。图解式的或平铺直叙的东西往往令人生厌,而这里“表现”是主要的。我在处理这个剧本时,首先是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加以调整,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情节或“噱头”,留下的就是:挑水和念经。因为这两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可以着意刻划的;譬如:一个人的时候是怎样挑水、念经;两个人的时候又是怎样担水,念经;三个人的时候又该怎样——这正是矛盾所在,揭开这些矛盾,并继而解决矛盾,这就有了“戏”。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个和尚之间心理矛盾,另一就是火灾与和尚的矛盾;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三个和尚非同心合力不可,这就是事态发展的逻辑。此外我着重突出了每个和尚的出场,他们似乎都是从各地走到这个小庙里来的。在叙述过程中我安排了一些动作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交代了他们都是好人,是心地善良“佛门弟子”或者说是有缺点的好人,而这些缺点也是我们自己身上常有的旧意识的烙印,通过影片的教育去改掉这些缺点,我想这正是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整理自编剧阿达自述) 这三个人物虽然各有个性,有的聪明而多“小心眼”;有的憨直而不顾大体,有的有力气却不愿使,他们都有一些一般人常有的私心,不愿意自己为别人多干一点,而要求别人为自己多干些,由于这种思想,矛盾就容易展开【……】有人问我“凭一句谚语,你怎么写出个美术片剧本来?”我说:“也不是每句语,都能构成一个剧本。这句谚语,不单知道的人多,而且有思想内容,能发人深思,如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就得抬水吃?三个和尚弄得没水喝?这种现象社会上存在不存在?大家对这种现象究竟怎样看法?人们其实并不希望三个和尚一起渴死,而是希望他们得到个教训,幡然悔悟,力改前非。这是隐藏在这句谚语背后的“美好愿望”,这样我就在对三个和尚讽刺之余,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那么,这句语便有了新的立意。其次,这句谚语,已为美术片基本上安排好人物的动作构思,一个“挑”,两个“抬”,三个“没水吃”,这些也是不可多得的,我也就能以此安排,来加以想象了。(整理自编剧包蕾自述) 韩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美术工作者。早在1958年,他创作的漫画《让路》就在社会上引起不小轰动。早在60年代初,上海美影厂就曾将韩羽的连环画《一条丝腰带》改编成动画电影。到了1979年,导演徐景达主动找到韩羽想要合作。“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想从社会上找些合作对象,因为光靠本厂的力量不如群策群力【……】那时候我们定了一个主题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不要自私’,自私害人害己,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故事。”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民间谚语,但是,谚语的结局是负面的,他们则希望在电影里讲述三个和尚的转变,“如何从自私到不自私,如何从没水吃到有水吃”。 定好主题和故事后,造型设计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三个和尚是民间谚语,是抽象的,拍成电影总不能都一样吧?起码外表、身高、胖瘦、性格,得有个区别才行。”于是,韩羽将三个人物设计成了一个小和尚、一个中年瘦和尚和一个胖和尚。“小和尚比较单纯,没什么坏心眼,也没有什么私心,他先出场。然后碰上中年的瘦和尚,俩人住在一起了。可能就是受瘦和尚的影响,小和尚学会自私了。胖和尚虽然也自私,但他不像瘦和尚那么阴,他是胖乎乎、傻乎乎的。就这样,三个各具性格的人物诞生了,简洁的线条,红黄蓝三原色的使用,让三个和尚的形象格外深入人心。韩羽总结,这个片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极简的风格:“颜色最单纯,线条最单纯,构图画面最单纯。除去必要的道具,就没有更多东西了。”(整理自北京日报报道) 动作必须与影片的美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相统一。漫画家韩羽同志为三个和尚设计的人物造型,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神写意手法,不受真实的解剖学、比例关系等写实法则所囿,而以“似与不似之间”为造型准则,以形写神。并且还结合现代绘画的造型观点,进行了巧妙的夸张变形,赋予它一种稚拙的儿童情趣,为动作设计提供了单纯、洗练、生动有趣的造型基础。陈年喜同志设计的画面背景,也是运用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的写意手法,采用空白衬底,以极其简略的画面形式和新颖的构图趣味,为人物安排了一个既有无限容量而又不感空泛的理想意境。金复载同志在“三个和尚”先期音乐的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强调音色这一电影音乐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迴避了以不同的音乐主题代表不同人物的惯用手法,而写意性地采用以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演奏相同的音乐主题的方法,来分别刻画三个和尚的不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有声色。同时,整个乐曲转调不多,较多采取复调及变奏的运用,这种音乐曲式结构巧妙地与画面的故事空间取得高度的统一,使三个和尚走路、念经、挑水喝水等贯穿动作的重复迭进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使人物性格和喜剧情趣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因此,为求得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的统一性和整体感物的动作应该避免常用的强调弹性变形的夸张方法以及强调深运动的透视变形的动画手法,而采用象征意会和写意传神(包括平面排列、散点透视)的艺术处理手法。象征意会和写意传神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之分。在具体运用于动画设计时,前者偏重于强调动作的形式感和稚拙的趣味性;后者则偏重于人物的幽默感和性格、心理的刻画。(整理自动画设计马克宣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