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岛奇遇8.6

Happy Island Adventure

(1990)

导演阐述

《快乐岛奇遇》讲了一个发生在九十年代少年儿童夏令营中的故事:两个长像一模一样、同名同姓但出身、环境、性格又迥然相异的孩子在夏令营里“奇遇”了,在他们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中发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孩子们要争取上进、勇于在实践中成长、克服虚荣、珍惜友谊。这无疑是个传统的儿童话题,我无意将这个传统的话题加以复杂化、“深刻”化,需要做的仅仅是使今天的孩子们能愉快地接受它。“当代色彩”是使这个传统话题具有新意的关键。因此,我竭力使这部影片的人物形象、环境、语言、情感、思维都是新的,富于时代感的,我要求展现在小观众眼前的夏令营一定是中国的、九十年代的、让中国以至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为之神往的。为此,我们不辞劳苦选择了一个风光美丽的海岛,我们不惜工本制作了现代夏令营的服装、帐篷、道具,我们竭力挖掘海岛的自然美和夏令营丰富、愉快的生活,我极力注意使剧中的孩子的语言、行为、情感具有今天的时代特征。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现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图画,人们处处感到新的气息。有了“当代色彩”的包装,那些“古老的话题”才有利于孩子们接受,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浅近、明朗。然而,叙述的浅近并非意味着主题的肤浅,认为儿童片的主题必须也是“浅近”的,这种认识也是偏颇的。事实上,孩子们有不同的年龄层次,特别是当代少年,他们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成长意识往往是我们成年人难以预料的,他们的主见、对周围(主要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批判意识常常使我吃惊。儿童片的过份“浅近”亦会挫伤他们对知识和人生探索的兴趣,就像我女儿常说的“简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智慧的嘲弄”。

《快乐岛奇遇》的剧本原名为《真假营长》,夏令营里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真假难辨的“营长”,固然有喜剧因素,然而生活依据却不足,接受剧本后有一段时间我也因为故事的真实性不足而缺乏创作的自信。修改剧本的过程中,我忽然悟到,孩子们生来都有同样美好的天性,纯真、向上、竟争性强,同时,孩子们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人各有貌,性格各异,如果把孩子们的“相像”和“不同”推到极致,影片的主题不是可以得到飞跃和升华吗?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令人意外却又理在其中的尾声:在夏令营即将结束的时候,无数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孩子相聚在夏令营里,真是名符其实的“快乐岛奇遇”。这个偌大的场面既是震撼人心的影象奇观,又是影片悬念的注释和升华。正像歌中所唱的:“我们相聚在阳光下,我们相聚在大海上,请不要说我们陌生,我们是这样地相像,请不要说我们不同,我们都有金色的年华。”这一段落,形成影片的视觉高潮和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有了这一构思上的突破,我顿时感到豁然开朗。我对这个结尾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希望,为了拍这场戏,我们从全国各地找了几十对“孪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把他们带到外景地,精心地拍摄“相聚”这场戏,所耗费的经费和精力是值得的。有的专家看了影片,称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过誉,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作为导演,我不能设想这部影片没有或者以别的处理来取代这个结尾。放映的效果证明,每到这一段,观众的反映是最强烈的,它无疑大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新鲜感和可看性,也加深了影片的艺术魅力和主题内涵。更可喜的是,连小观众也看懂了这场大聚会的含义,影片结束时,他们不再去追究“两个高海”为什么会长得一样又同名同姓,而是沉浸在无数个长得一样的“高海”欢聚的欣喜里,同时也沉浸在“孩子们本来都一样,又都不一样”的思索之中。[1][1]

参考资料

  • [1] 吴海信.主题·风格·情节——拍摄《快乐岛奇遇》的艺术小结[J].电影艺术,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