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aduate
(1967)
幕后制作: 60年代的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置疑,形形色色的反体制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性解放、同性恋、嬉皮士,都体现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的颠覆性与破坏性。反体制正是60年代中后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 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厂垄断制度,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本片,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这个电影变革里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体现的是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战胜迷茫,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 本片的基调是喜剧的,但是主题确实沉重且严肃的,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身处社会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讽刺往往是善意的,也尽量将偏激的程度中和到大众都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喜剧正是这种理想的中和剂。对于一个刚刚步出大学的毛头小伙子而言,社会的秩序已经早早的由父辈们为你制定好了,这层秩序是“大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那么肯定将催生出一个或数个奋起反抗冲破一切的个体力量。本杰明正是影片中的这个个体力量。 年轻的霍夫曼因主演本片而一举成名,他把本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诠释得令人信服。名演员安妮·班克罗夫特对罗宾森太太的把握也极见功力,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既不失中产阶级的风雅,又透着一股世故冷峻、玩世不恭的邪气,演得极有韵味。 本片的音乐很有时代特色,在渲染气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本片配乐由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与保罗·西蒙 (Paul Simon)合作编写,前者负责音乐部份,后者则负责片中多首插曲,包括脍炙人口的“The Sound Of Silence”、“Scaebrough Fair”、“Mrs. Robinson”等,当年都是令人朗朗上口的畅销曲。格鲁辛是著名爵士乐钢琴手,但配乐风格颇为多样化,本片偏向清新的民谣风,颇能反映入世未深的大学生心境。西蒙则是著名民谣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的作曲主将,历年参与电影配乐的作品只有5部,《成名之路》(Almost Famous)是最新作品。 ·查尔斯·戈登本打算出演本杰明,但交易最终没有达成的原因是薪金方面的意见不合。 ·在达斯汀·霍夫曼和安妮·班克罗福特在酒店房间第一次相遇时,班克罗福特并不知道霍夫曼将要故意碰到她的胸部。霍夫曼决定在电影摄影机拍摄距离之外这么做,因为这使他回想起自己在学生时代,舞会上男生们假装穿上外套的时候无意之中碰到女生的胸部。当霍夫曼在摄影机前却是是这么做的时候,导演麦克·尼古拉斯开始在摄影机后面大笑,霍夫曼也开始笑了起来,与其停了这场戏,他选择了跑开镜头前,走到墙角。霍夫曼用头重重地撞击着墙,试着停止大笑。尼古拉斯觉得这很有意思,于是这段保留在了电影中。 ·虽然罗宾逊夫人应该比本杰明大很多岁,但是安妮·班克罗福特与达斯汀·霍夫曼实际年龄相差不到6岁。 ·一些本杰明在伯克利拍摄的场景实际上是在加利福尼亚南部的一所大学完成的。 ·当伊莱恩跟踪本杰明到他的黑暗的房间里,他使得她尖叫,门口里有一些房客站在房东后面,有个人说:“要我去报警吗,我还是去找警察。”这个人是理查德·德莱弗斯。 ·在这部电影中那幅最著名的封面图,达斯汀·霍夫曼在背景后面,画面前面是罗宾逊夫人向前伸的腿。在照片中的这条腿实际上不是安妮·班克罗福特的,而是一个没有名气的模特琳达·格雷。 ·本杰明在教堂用拳头重击的场景,被许多评论家感觉这里把他刻画成像基督一样的形象。实际上,这是对教堂的牧师妥协的结果。在预演排练的时候,本杰明把他的拳头砸在了一块易碎的玻璃上,这是别人赠送给教堂的礼物。牧师对此愤怒地威胁要把每个人丢出去。 ·“鲁宾逊夫人”安妮·班克罗福特于2005年患子宫癌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