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午后

Dog Day Afternoon

(1975)

影片社会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正从越战的泥沼中艰难抽身,举国上下对政府普遍不满,很多参加过越战回国的老兵无法得到很好的安置,社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思想混乱,整体而言,人们对政府是一种不信任的抵触态度,桑尼的抢劫银行的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桑尼才成了众多围观人群的英雄,他们为桑尼敢于挑战政府、对抗秩序而鼓掌叫好,那几个被抢银行的职员也并没有将桑尼看作是对立的,他们虽然也害怕,但更多的是坦然,因为相比桑尼的抢劫行为,政府的失信让他们失望得多,相比每天遭受现实的折磨,他们甚至更愿意死在桑尼的枪下。[1][1]

当桑尼与警员谈判时,他的癫狂咆哮是本片的一大看点,这使得他看上去无所畏惧,更是煽动了围观群众的情绪,他不断高喊“亚提卡”,并得到了群众的响应。这里的“亚提卡”是一个监狱,当时一群囚犯暴动,警方在与囚犯多日谈判未果后,州长下令发动攻击,大约有19名囚犯被击毙,令人震惊的是很多囚犯都不是在暴力抵抗中被打死,而是被人从背后射杀,这是当时警界的污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桑尼和群众高喊“亚提卡”的时候,那些手里拿着枪的警察觉得脸上无光。这段帕西诺歇斯底里咆哮是即兴表演,它也成为影史上的一段经典的镜头。[2][2]

 一部“劫持电影”

纯劫持电影,在古典时代的好莱坞拍摄得并不多,因为有海斯法典存在,纯劫持电影很难通过审查,不过有大量的黑帮片、犯罪片会出现劫持情节。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影检查放松后,好莱坞才出现了纯劫持电影,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部即是西德尼·吕美特执导、阿尔·帕西诺出演的《热天午后》。这部劫持电影一反常规,它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反映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媒体生态。吕美特很多年后谈起这部电影的缘起时如此说道:“只要你不想弄什么爆炸戏,直升飞机航拍之类的戏,劫持电影其实成本很低,但却有着其它类型电影所无法媲美的戏剧性,观众往往会在影片的一开始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大银幕,而作为导演就可以随意控制或者说引导观众了。”[3][3]

参考资料

  • [1]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斜目而视《热天午后》[EB/OL].2020年11月21日.
  • [2]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斜目而视《热天午后》[EB/OL].2020年11月21日.
  • [3] 虹膜.这导演就是故意来折磨观众的[EB/OL].2022年04月21日.